原标题:国企改革排头兵——走进示范行动企业丨豫光集团:绿色冶炼探新路
本报记者 李鹏 见习记者 郭佳栋
冶炼机器轰鸣,水蒸气在铅桶上方缭绕。而在整洁清凉的中控室内,工作人员正坐在控制台前,浏览着智慧大屏呈现的冶炼监控数据。
这是记者在豫光集团旗下的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冶炼一厂车间采访时看到的工作场景。
“铅处理过程全部密闭进行,不会产生污染,坐在中控室就可以监控冶炼数据。”中控室操作工人段亚敏说,“高、大、上”成了他们这一代制铅工人的代名词,即高技术、大学生、上班族。
其实,豫光集团所在地济源的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并不突出,它从起步之初就面向全国收“废”,大力发展再生铅来填补资源缺口,突破资源瓶颈,一单单小生意成就了这家大企业。可以说,豫光集团一开始凭借的就是技术优势在改革之路上走深走实,把废旧资源“吃干榨净”,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走上绿色冶炼新路。
“把人解放出来!”这简单的六个字,豫光股份采购总监高富娥连续说了三次。2005年全国第一家引入意大利CX预处理集成系统,2010年首创“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分离—底吹熔炼再生铅”先进工艺,2020年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投产……每次技术革新在实现“把人解放出来”的同时,豫光也开创了再生铅和原生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使铅工业步入“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发展之路。
“看!这是全国首个析铅处理自动排距机组,机组排距速度由原来的30秒提高到12秒,让铅生产量从7万吨提高到20多万吨。”在豫光股份精炼厂工作了11年的李平军兴奋地介绍每一处细节上的创新。
研发的速度、创新的速度在加快。“我们围绕6N5高纯锌进行研发试验,在上周日看到报告单结果符合预期那刻,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河南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吴艳新分享起了豫光集团科研创新成果带来的喜悦。
吴艳新所在的河南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是2022年我省集中揭牌的15家省产业研究院之一。这里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金属材料生产基地,有力破解我省高端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据介绍,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累计申请专利186项,授权专利60项。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铅锌铜三者互补,形成了成熟的三大循环圈,并由此叠加构成了豫光有色产业大循环经济圈。”吴艳新说。
科研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当好国企改革的排头兵?今年以来,豫光集团在经济责任制、子公司机制方面进行改革,推动着全流程再造,上半年46项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同时拿出682万元重奖科技人才。
“通过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我们堵漏洞、降成本、提效率、提核心,只要走好这一步,就能闯出一番新天地。”豫光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将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探索绿色冶炼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金点智库
变废为宝绿色循环
□河南省区域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晓沛
有色金属产业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领域。豫光集团突出有色金属龙头企业优势,构建绿色低碳产融循环生态圈,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有色金属产业更绿、更新、更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是豫光集团带给我们的启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高端转型。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实验室、中试平台等作用,一体推进“产学研用”融合贯通,积极开展高纯锌、铜箔、高端铅合金等前沿材料研发,推动有色金属向产业链末端、价值链高端转型。同时,强化循环融合提升绿色低碳水平。创新再生铅和原生铅紧密结合、铅锌铜互补发展的资源高效循环生产模式,发展“生产—消费—再生”循环经济,提升全流程绿色发展水平。(本报记者 李鹏 整理)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