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期与合作者在裸子植物核型演化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重建了裸子植物核型演化历史,并揭示了松柏类核型演化的关键模式,这对人们理解裸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演化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国际期刊《尖端科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植物的核型,是指一个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的总和。裸子植物的核型有相当高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一直是未解之谜。研究人员针对16种裸子植物展开深入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发现松科、柏科、红豆杉科、银杏和苏铁等物种的基因组间存在高度一致的共线性,表明这些物种在演化过程中未经历谱系特有的古多倍化事件,并排除了古多倍化对裸子植物主要分支核型的影响。
裸子植物雪松(上图)和杉木(下图)的果实。伊廷双摄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松柏类基因组间发生了频繁的非同源染色体相互易位,特别是着丝粒–着丝粒相互易位。此外,柏目基因组中还发现了端粒–着丝粒相互易位。研究确认,前者是松柏类核型演化的最主要模式,而后者在柏目植物的递减异倍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利用图论方法简化了着丝粒–着丝粒相互易位的发生路径,并重建了裸子植物从共同祖先核型到现代核型的详细演化路径。结果显示,在松科中,多次共有着丝粒–着丝粒相互易位和特有因素,导致了染色体的重新组合;在柏目中,几乎所有的染色体都相对于共同祖先核型发生了重新组合。
研究人员还探讨了两种易位可能的发生机制及潜在影响。他们认为,松柏类中普遍存在的拉布尔构型和着丝粒区域的重复序列,可能促进了着丝粒–着丝粒相互易位的发生;而端粒–着丝粒相互易位,可能偶然发生于减数分裂时期;端粒花束结构的形成,则可能促进了端粒–着丝粒的互作和易位。这一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裸子植物核型演化的认识,也为植物染色体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