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上,有位网友认为“公有制的优越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发挥公有制优越性必须解决好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问题……,二是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呆呆小猫 2024-12-31 06:32)。
对此,我想对【呆呆小猫】说的是:公有制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主要是理论界至今没有弄清公有制的性质和特点。而不懂公有制性质和特点,自然不能建立与公有制性质和特点相适应的基本制度,那自然也谈不上公有制的优越性的发挥了。
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题目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单用公有制一词呢?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是有多种公有制形式的。在历史上的所有社会形态,几乎都可以存在有公有制: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是人所共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可以存在有公有制,只是这些公有制的利益主体各有不同。而在现代社会中,西方国家中也有国有企业的存在;即使在我国国内,也有周家庄的公有制形式与国有资产的公有制形式的不同。因此,用社会主义定义我们所讨论的公有制是很有必要的。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邓小平的语境中,社会主义与公有制基本是一个意思,两者是可以通用的,对于这点,详细阅读《邓小平文选》可以明确这一点。假如我们用公有制来替换本质论的社会主义,那么,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实现和存在,它在本质上必须要起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状态。如果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些内涵,那么,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实现的公有制与其它公有制的区别,与私有制的区别,就一清二白了。
那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呢?
1,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因而可以在国家范围内或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从而使生产发展与社会需求经常保持一致状态,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避免了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形成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而苏联的成功经验也使西方国家在战后形成了国有化运动和之后的宏观经济调节体制。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至今没有灭亡,这与西方世界学习苏联的体制优势是分不开的。尽管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过渡经济模式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自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没有明显的经济周期波动这也是客观事实。
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决定了生产资料可以按效益流动,从而使优势资产流向效益较好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在宏观上为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有提升提供了客观基础。鼓吹市场经济的人反复强调效率,但这种效率只是微观上的效率。事实上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所形成的价格机制调节,客观上是通过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来实现的,对少部分的私人企业确有效率,而对整个社会来说,从宏观上来说,却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改革前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事实上在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在私有化基础上低水平重复比之过去要严重成千上万倍都不止。因为是私有化和个体经营,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一个乡镇就可以有几百个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专业化的优势,缺乏规模效应,缺乏效率,当然更谈不上竞争优势。
3,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一种新质生产力一一社会主义生产力。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人格化的资产者被消灭,在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资料的主导地位被取代,生产劳动上升为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要求成为主导生产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权利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由雇佣劳动者转变为主体劳动者,生产资料则从吸收剩余劳动的手段转变为劳动者满足其消费需要的物质手段,社会生产力也由资本生产力转变为工本生产力,由剩余价值生产力转变为消费价值生产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真正翻了身,他们不再是资本的奴隶,而反过来,生产资料已经成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手段。
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为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客观上为劳动者在生产中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如果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那么,公有制经济就会比私有制经济具有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在私有制条件下,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源于老板或股东追求利益的动力,而在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企业,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来自每个员工追求利益的动力。高铁列车所以能够跑出三、四百公里的速度,那是因为高速列车不仅有机车的强大动力,而且每个车辆都自带动力;常规列车之所以在改进之后仍然只能跑一百六十公里,那是因为常规列车只有机车有动力,其它所有车辆都是被动的,没有动力的。
5,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同时也是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因此,每个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他都可以和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从根本上避免了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的现象发生,从而消除了雇佣劳动的发生根源,从而也消灭了资本生产方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起到了消灭人剥削人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6,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只存在劳动所有者,不存在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因此,从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应该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在建立劳权制度条件下,企业在分配上按照劳动者为集体提供的劳动量的差别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而当劳动者能够多劳多得时,劳动者就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而劳动者劳动潜力更进一步的发挥,又会形成更好的生产经营状态,从而会形成更好的、更理解的分配形态。这在客观上使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和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处于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会形成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生产方式,会使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企业处于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状态。相反,建立产权制度的私有制企业,却是建立在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满足资本家或股东利益要求的盈利最大化和人工费用的最小化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说,凡是搞得好的企业,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就意味着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或企业人工费用支出越小,因而越是经营良好的企业,员工的劳动收入水平相对越低。而公有制企业以满足劳动者生活消费需要的消费价值为经营目标,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发展处于同步增减状态的一致状态。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
7,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一方面,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可以多劳多得,通过充分发挥劳动潜力来满足个人利益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公有制企业采用按劳分配的生产结果模式,在个人收入分配之前,扣除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价值量,以用于生产资料的追加。这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一方面就使企业的生产资料规模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使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两个方面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相互满足,互相促进,必然会形成社会生产力两只脚同步前进的良好状态。而在产权私有制企业,由于采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者的收入预先固定,企业的发展表现为资产增殖的变化。因此,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是一种跛脚前行状态,生产资料这条腿越来越粗壮,而劳动者则处于不发展甚至相对减弱的状态。
8,但凡按照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建立劳权制度的集体经济,按照“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顺序和模式进行分配,客观上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利益。一方面是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能够得到与自己劳动投入相适应的满足;另一方面,公有制企业通过公共需要项目的扣除,同时也能够开发多方面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将会深入到家庭的大项开支,当这些项目普及到老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方面时,事实上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推行和发展,必然会带来真正的共同富裕。在人民公社时,那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农村的一对夫妇却可以负担三、五个孩子的成长费用,可以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其原因就在于有较好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例如,一个读高中的孩子,一个学期的书杂费只需要5元;再如,农民看病化钱也很少而且也非常方便;还有没有子女的农民可以实行五保,不用为养老而担心等等。可以说,人民公社时期是我国老百姓生存和发展能力最强的时期。
生产资料公有制对于劳动者的意义在于它消去了资产者的生产主体地位。我们知道,社会生产总是由生产劳动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构成的。生产资料背后的所有者是资产者,而生产劳动的背后是劳动者。在一种生产方式中,谁可能成为生产主体呢?这就由社会所有制的情况决定。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只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动者只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以换取生活资料。而当劳动者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后,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劳动者的劳动已经属于资本家或资方所有。由此可见,劳动力商品化事实上起到了消去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作用。劳动者失去了主体地位,自然,资产者就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了。与此相对应,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不仅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既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必然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唯一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又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也就消除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为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提供了客观基础。由此可见,对劳动者而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意义就在于消去了资产者的生产主体地位,从而可以使劳动者能够真正当家做主和实现按劳分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