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次深刻的变革时期。
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未来。
这种困境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们常常讨论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失业率高等问题,但如果仅仅从表面来看,这些问题显得孤立且简单。
真正的根源,往往藏在更深的地方。
我尝试从底层逻辑出发,理清这些问题的真相。
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极度重视生产的国家,“产能狂魔”、“基建狂魔”……这些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历史上许多工业化国家在早期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在工业革命初期,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的“剥削”行为,是基于生产的丰富性,但这一理论只适用于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初期阶段。
到了后来,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生产过剩便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地生产,却忽视了市场需求,那后果就是产品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
这个时候,政府就可能会介入,动用公共资金继续补贴生产。
但这种做法看似可以维持生产,却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当过剩的产品不能被消化时,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失衡就随之而来。
说到底,问题的核心在于供需关系的严重错配。
许多人谈论内需不足,认为人们购买力不够。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老百姓都没钱了,怎么去满足?
那老百姓的钱去哪儿了?
失业、低收入和生活压力的加剧,导致了消费水平的低迷。
而失业的背后,则是产业结构的失衡。
大量资源被浪费在低效的生产领域,而当这些行业泡沫破裂时,失业率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大学也在不断扩招,导致了学历的贬值。
那些本来考不上大学的人,也都上了大学。
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然而真正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的增长。
社会对学历的需求未能跟上大学扩招的步伐,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导致了“大学生贬值”现象的出现。
内卷内卷,到底啥是内卷?
就是没啥事可做的时候,大家都扎堆去抢着干一件事,这就叫内卷。
老是有人说中国人太多啦,可咋就不说这么多中国人,能做的事咋就那么少呢?
但实际上咱们心里都清楚,不是这么回事。
人有各式各样的需求,咱们也能有五花八门的供给。
关键是啥?是管得越少越好,让老百姓自己去找赚钱的门道,让群体的智慧自己发挥作用,要相信市场会自然而然地把钱给到最合适的人。
中国的困境,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我们是市场化了,但又没有完全市场化。
我们总是期望政府可以为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导致了小问题的被忽视,而系统性的大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所以我们看似一直在生产,一直很勤劳,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做的都是无用功。
要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或许是减少对政府干预的依赖,释放市场的活力。
市场应该是由人民自己调节的,而非靠决策者去主导一切。
真正的“内需”,是建立在人民拥有真实购买力和选择权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