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口完成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污坑”变身“清水塘”
南海网12月31日消息(记者谭琦 通讯员魏来 符祥麟)“水不臭了。”近几个月,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荣山村的村民发现,家门口水沟的臭味消失了,原先浑浊的水也变得清澈。村民感受到的变化,源于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68条农村黑臭水体从“纳污坑”变身“清水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龙山墟黑臭水体治理后。记者 谭琦 摄
“一水一策”黑臭水体大变身
“一下雨就浸水,天气热就发臭。”荣山村委会书记洪文利说,龙山墟黑臭水体位于荣山村委会西侧约500米处,水沟沿岸住户的生活污水经过长期直排,加上枯枝败叶、生活垃圾堆放等污染源,导致该水沟积累大量杂物和底泥,水体流动性变差,周边村民生活受到影响。
改变发生在今年4月。海口市实施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龙山墟黑臭水体纳入其中。“我们对水沟沿岸住户新建截污主管道、接户截污管,清理水沟淤泥杂物,以及建设挡土墙、抛毛石等措施,确保沟渠排水通畅,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海口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辉邦工程部马振放介绍,根据水体周边管网建设情况,建设了污水截流井,设立临时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达600吨,曾经“脏乱差”的臭水沟逐渐得到恢复。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秀英区康安村的西侧水田,通过“截污-清淤-复耕还田”模式,在黑臭水体完成治理后,部分地块复耕还田,打造“稻田养鸭”生态农业模式,让鸭子在稻田中发挥“杀虫禽”“除草禽”等功能;秀英区玉下村七组水塘探索“治理 生产 景观”模式,通过实施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曝气及自循环改造等项目的同时,在水体中种植睡莲,形成生态农业,开发水体经济效益。
龙山墟黑臭水体治理前。海口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探索黑臭水体治理的“海口模式”
黑臭水体为何开始“集体变身”?2022年6月,海口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一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也是我省唯一成功申报的试点城市。据介绍,海口在全省率先出台水体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以区政府为责任主体、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配合主体、村民为受益主体及运维单位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长效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水体长效管理机制,保障水体长治久清。
荣山村委会龙山墟黑臭水体临时污水处理站。记者 谭琦 摄
据调查,海口市的农村黑臭水体类型主要为坑塘、河流、沟渠三种,主要污染成因包括水体流动性差、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垃圾清理不及时、畜禽养殖污染、潜在底泥污染物释放等。
“海口的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共惠及41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我们还鼓励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在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吸纳了周边村庄的劳动力共计9152人次,支付发放劳动报酬共计350万元。”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宋延巍介绍,黑臭水体治理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三大治理模式 五条治理经验 六个典型案例”,为南方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模式和成功案例,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下一步,海口将加快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验收和收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级巡查、信息通报、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长效治水机制,确保农村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谭琦 魏来 符祥麟)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