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萨妙仁:领导干部要特别警惕“议论纷纷”

发布时间:2024-12-30 16:24:14

  “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下,干一件事情,往往会引发网络上的品头论足,有时甚至会遭致无中生有的臆想、别有用心的非议,这是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履行公共职权的‘副产品’。对此,不能不多加注意,但也不必太过在意,更不可为其所左右,一定要正确看待、主动适应、从容应对。”

  这是近日看到的一篇题为《领导干部要适应在议论纷纷中开展工作》文章中的一段。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舆论环境”并非今天独有,只不过古代的信息传递没有今天这么方便快捷,为政者听到的“议论”较为滞后,但古今舆论环境并不存在质的区别。如果把领导干部被议论过于归咎于今日的“舆论环境”,而不注重反躬自省,不免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权力任性之嫌。领导干部固然“要适应在议论中开展工作”,但如果自己的工作已经导致“议论纷纷”,仍不由分说地定义其为“无中生有的臆想、别有用心的非议”,认为“可以不必太过在意”,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听任“议论纷纷”成为常态,无形中透着一股不把议论当回事、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官味”。

  “我在城头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这“城外之乱”虽然“纷纷”,却非因诸葛所为而生,也不会全以诸葛意志为转移,诸葛亮“空城计”待之足见智慧从容。春秋时郑国著名国相子产“不毁乡校”,那也是因为“议论”尚没到“纷纷”的程度。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无完人,众口难调,为人做事不被议论是不可能的。对于少数确属“无中生有的臆想、别有用心的非议”,大可有“听蝼蛄叫还不种地了?”的恢弘自信。但另一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遭遇“议论纷纷”,就应该警惕地意识到这“纷纷”中是不是有“最大公约数”存焉。

  平心而论,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们是不是存在对“在议论纷纷中开展工作”的“适应”问题?或者说,真正的好干部又哪里会经常被“议论纷纷”?退一步说,如果“领导干部要适应在议论纷纷中开展工作”之说成立,则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又何必刻意自证清白?

  有议论说明群众有不同看法,这其中,可能是宣传没到位,群众工作没做到位,组织发动群众不够,群众一时不理解,认识没有跟上,但也不排除有些“议论纷纷”可能正是施政者不当作为所致。什么叫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就是不要导致议论纷纷。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但前提是执政为民。领导干部要时时警惕、重视群众议论。群众议论纷纷就是做群众工作最好的时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决不能将议论纷纷当耳旁风,听之任之漠视之。这些年来,许多贪腐在台上时,群众都是议论纷纷。事实证明,执政为民就容易赢得人民拥护,假公济私不可避免会引发群众议论纷纷。

  美国儿童文学家海姆基特说过一段话:“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快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拯救。”

  海姆基特的话也适用于政界。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河南内乡任职期间所撰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说的是要淡化“官念”——不要把官位看得太重,一当官就荣耀万分,一下台就灰溜溜的,官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官者应该能上能下,荣辱不惊。“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说的是要强化“官念”——自己不是百姓的“父母官”,百姓倒真正是官员的衣食父母,地方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地方官责任重大,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必须勤政为民,造福一方。

  “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一个地方的一个决定因素”,“时时放心不下”,敏感慎重对待“议论纷纷”,积极营造“较少议论”的施政环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朝乾夕惕夙夜在公,才能不让自己沦为“最后一个知道大楼着火的人”,真正对党的事业和一方百姓负起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