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力拼经济 决胜全年红 拼在一线 干在一线丨瞧,实验室里的“机器化学家”
□本报记者 杨凌 赵同增 本报通讯员 夏永杭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竟藏着一位“超级化学家”,其学识渊博,完成复杂实验的效率和精度更是让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自叹弗如——这就是河南省科学院智慧创制研究所(以下简称“智慧所”)的“机器化学家”。
四方的金属柜子作身体,灵巧的机械臂为肢体,数据变幻的显示屏是脸面。12月27日,记者来到河南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郑州航空港科学院),和这位“机器化学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
前不久,国家某项航天工程研发一种应用于外太空环境下的高熵电催化剂,要将5种以上的化学成分进行不同的配比,在数百万乃至上千万次复杂的实验中挑选出“最优选项”。理论上,一个专业团队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大约需要1500年。
那么,“机器化学家”要用多长时间?“仅仅5周,一个月刚出头!”智慧所科研事业部负责人钟文辉由衷赞叹。
如此神奇的本领是怎样练成的?研发之前,“机器化学家”要先学习、储备海量的相关知识,1.6万篇专业文献2个小时阅读完毕,并自主分析、梳理、整合全部“消化”;随后,再用习得的知识进行大数据推演,在“脑海”中模拟实验全流程,筛选出相对优良的一组方案,让实验的方向更加聚焦。
在实质性的实验阶段,“机器化学家”的优势更加凸显。小小机械臂又快又稳,细节把控格外精准;看似笨重的身体轻巧灵活,日夜不停工作依然“精力”充沛;所有数据自动存储,可追溯、可扩展,还能自动校正、完善,相同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集信息处理系统、自动化系统、智能云系统等于一身,“机器化学家”短时间内成功研发出符合要求的催化剂,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立下功劳。
钟文辉介绍,智慧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带领团队耗时8年研发成功的这种“机器化学家”,已在英能新材料、上海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全国10多个科研院所投入应用。接下来,江俊团队要把郑州航空港作为事业的中心和重心,计划到2027年在港区布局30台“机器化学家”、200个适配的智能工作站或实验平台。
“这里丰富多元的产业生态,为‘机器化学家’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钟文辉说,郑州航空港有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原医科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可让擅长化学品精准创制的“机器化学家”大显身手。“机器化学家”在无水无氧、高温高压、有毒有腐蚀的极端条件下,仍能正常高效工作,将为中原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助力。
此外,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卫星等产业,也产生了大量应用场景,给“机器化学家”在新材料设计等领域创造“就业机会”,使之在郑州航空港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记者手记
没有挂牌庆典、启动仪式,河南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悄然进入高速运转模式。
生活服务方面,自动售卖机、共享单车已协调到位,园区食堂菜品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别有情调的咖啡厅则是科研人员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生产服务方面,第一时间完成组织架构建设,有条不紊开展工作;1、2、3号研发楼加紧施工,明年4月底前完成内外部装修;研究起草科研实体、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10余项内控制度,让发展有章可循。
服务到位,招引工作进展顺利。已落地中原石墨烯实验室等5家单位,黄淮实验室航空港区科创中心等12个项目近期即将落地。
郑州航空港区提出,聚焦应用型创新导向,加快构建贯通“市场需求—创意策源—产品设计—概念验证—中试验证—产品产业化”的产业创新链条,实现“全省研发、港区转化”“全国研发、港区转化”甚至“全球研发、港区转化”。
通过“机器化学家”,我们看到了产业的新希望;通过河南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全球研发、港区转化”的新未来。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