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省阜外医院获第十二届“金桥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12-23 18:07:37

  近日,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公示了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获奖名单。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申报的“微创介入心脏封堵器系统研发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最高奖项一等奖。

  据介绍,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定、批准设立的全国技术市场的最高奖项,是原国家科委设立的“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的延续。“金桥奖”每两年评审一次,以表彰和奖励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专精特新等方向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项目、先进集体和个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我国技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总院长胡盛寿的统筹指导下,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教授带领团队进行创新,发明全球首创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并依托方法学优势,成功研发全球首款完全可降解封堵器,一举解决传统金属封堵器长期植入人体的多项远期并发症,在开创一个新的医疗器械序列的同时将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带入植入无残留的新时代,领跑全球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技术创新。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占居民疾病死亡率45%以上。近20年来,微创介入封堵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最常用、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但传统金属封堵器长期植入人体导致“镍离子毒性、金属过敏、传导阻滞发生率高、金属终身残留”等远期问题。

  可吸收封堵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黑科技”,也是全球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在2010年前后,全球各大医疗器械制造商投入了大量资金及技术进行研发,但由于可吸收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欧美研制的封堵器不得不添加金属部件,以确保封堵器能在放射线引导下植入体内。然而,这些不可吸收的金属部件在吸收过程中脱落又会带来栓塞等一系列新的并发症,欧美多种可吸收封堵器临床试验先后宣告失败,可吸收封堵器的研发陷入了困境。

  中国原创的介入方法学为可吸收封堵器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曙光:潘湘斌教授发明的完全不依赖放射线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不但消除了放射线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的医源性损伤,而且无需昂贵的大型放射线设备,大大降低对医疗设备的依赖程度,甚至可以通过门诊手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尤其在不发达国家解决了可及性的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可在人体内清晰探测到可吸收材料,无需金属标记物,可以植入“完全可吸收”的封堵器,解决了可吸收封堵器研发的“关键痛点”。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的发明让中国在可吸收器械研制领域取得了“弯道超车”的巨大优势。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医工结合”创新机制,联合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乐普心泰医疗进行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完全可降解封堵器,于2018年初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全球首例植入,并于2021年获NMPA批准上市。后续可降解产品不断丰富,至2024年已有三款可降解封堵器用于临床。

  云南省阜外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可降解封堵器系列产品的成功打破了我国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一直在模仿,始终难超越”的“卡脖子”困境,是依托中国原创方法学取得器械研发优势的典型范例。在中国原创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强力支撑下,先心病介入治疗迈入了“不用开刀、不用放射线、不用造影剂、不用全麻、不会残留”“五不”手术的新时代。目前,中国技术体系已经推广到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网记者 彭锡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