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是儿歌,也是小学课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过程,教育启发孩子们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要只看表面或局部,坚持不懈,不被假象所迷惑,就能实现目标。伟人诞辰131周年之际,为什么谈论本当是幼儿园小朋友的话题,因为近期不断看到错拜洋祖宗和错认国父的荒唐,更重要的是小蝌蚪虽然几次错认妈妈,但听从劝告,知错就改,最终找到真正的妈妈,而有些人尤其是号称“大家”们却固执己见,坚持错认祖宗和国父,也就越发显得“小蝌蚪找妈妈”的难能可贵,促使我们重温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显然,《小蝌蚪找妈妈》童话故事,就是通过小蝌蚪几次错认妈妈,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好心的鸭子、鱼、乌龟和白鹅提供的有价值线索,最终找到妈妈,成为启发和教导孩子全面观察世界、勇于探索未知的富含哲理寓言。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这个童话故事制作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使这个故事愈发深入人心,后来小蝌蚪找妈妈成为经典中文儿歌和热门国语儿歌。
《小蝌蚪找妈妈》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除了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们人生道理:一是全面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或局部,从小养成全面认识事物的良好习惯;二是知错就改,小蝌蚪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也遭遇多次错认的挫折,但小蝌蚪坚持不懈,不被假象所迷惑,勇于改正错认的错误,虚心听从前辈的指点和劝告,用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终找到了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尽管蕴含了多重道理,而最为重要的是全面观察,避免片面判断: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因为只看到了鸭子、鱼、乌龟和白鹅的某些特征,就误以为它们是自己的妈妈,这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仅仅关注表面或单一的特点,而应该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才能避免错误的判断和不必要的弯路。这深刻的寓意,不仅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成年人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由此想到了一些人偏听偏信过洋节错拜祖宗。陈中华《过洋人节的中国人,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百度,社会论评2022-12-26)指出,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十分红火,而对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反倒渐渐冷淡,呼吁从我们做起拒绝过“洋节”,尤其记住每年12月24日、25日的“平安夜”和“圣诞节”,是基督教庆祝耶稣基督诞辰的日子,并非我们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章分析“洋节”盛行表面是充满铜臭的商业炒作,但背后主要推力是打着信仰自由旗号的西化渗透,把过洋节当作时髦的崇洋媚外。一些人热衷与过洋节,大都不知道洋节来历,比如那个12月25日的圣诞节,就是基督教圣主耶稣诞生日,这是基督教徒们纪念他们圣主耶稣的日子;再比如那个5月第2个星期日的母亲节,来自美国南北战争一个基督徒疯婆子给战死的美国人祈祷,宣扬的不是孝道而是基督教活祭精神。正如一位名家所说“中国人过洋节就像是进别人家的祠堂,拜别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张姓李何方神圣”。今年的12月25日就要到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和出身,糊里糊涂跟着洋人祭拜人家的祖先,傻乎乎地连个小蝌蚪都不如?
由此也想到了一些“大家”们一意孤行错认国父。《张其华:“国父”之说勿妄言》(昆仑策研究院2024年12月17日)针对网络上“美国的国父是华盛顿,苏联的国父是列宁,印度的国父是尼赫鲁,中国的国父是孙中山”,一针见血指出“他国的国父是谁,我们没什么发言权,也不感兴趣。但若说中国的‘国父’是孙中山,却令人感到诧异与震惊”。他感到诧异与震惊的“中国的国父是孙中山”,就是错认了国父,就是错把共产党和国人对孙中山先生“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的尊崇,每年“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广场矗立孙先生巨幅画像当作错认“国父”的依据。文章还非常客观地指出,如果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也无异议,“但若有人公然声称他为当代中国的“国父”,那便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了”。这就让人奇怪,为什么一些号称“大家”的人,还不如蝌蚪呢?因为小蝌蚪尚能一次次纠正错认,最终找到真正的妈妈。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一直没有对自己的领袖用过“国父”的称谓,如果非要说“国父”是谁,那一定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一定是毛泽东主席。因为当今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谓的“中华民国”已经随着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而寿终正寝,逃到小岛所谓的“中华民国”也随着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彻底失去赖以生存的任何国际空间。文章尖锐地指出,本来人们对这一问题并无歧义,但有些人却闹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国父”的荒唐,非常不可思议。
小小蝌蚪因缺乏认知常识,几次错认妈妈,可又在被错认的鲤鱼、乌龟等指点下,认真地找到真正的妈妈。那些大专家看到像国父就错认国父,而且坚持不改,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不是在找国父,而是不愿意认真正的国父,甚至要把错认的国父取代真正的国父。更重要的是,小蝌蚪发现错认,就听从前辈的指点,坚持不懈找到真正的妈妈。而这些错认国父的“大家”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抱着假国父不放,不是很发人深省的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很明显,错认“国父”并非小蝌蚪找妈妈那样认识水平问题,而是蓄意抹黑、诋毁毛主席,贬低毛主席的伟大历史地位。但不论玩弄什么花招,污损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历史地位都是徒劳的,都会让九泉之下的孙先生深感不安。因为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把宋代三位词人的三首词中的中心句作为人们“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亦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无疑开掘了这三首词的崇高意境,使它们的品位大大提升,但他还是顾虑曲解这些大家们的本意,所以发出“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的担忧。孙中山先生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只是有助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民主革命的作用,对建立新中国功劳也只能是间接的功劳,把孙中山先生当作当今中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能接受吗?这不是变相羞辱孙中山先生吗?这不是十足的捧杀吗?毋庸讳言,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主席,都是近现代以来扭转中国乾坤的历史巨人,都是令中华民族骄傲的伟人,可硬让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先生,取代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硬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代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讴歌孙中山先生,而是把孙中山先生陷入尴尬境地,更是挑战历史和人民的情感。
越剧《红楼梦》宝玉紫鹃有两句经典对唱“那鹦哥也知情和义”,“世上的人儿不如它”。小蝌蚪虽然多次错认妈妈,但小蝌蚪又不断纠正错误,坚持不懈找到真正的妈妈,最终与妈妈一起捉害虫。那些错认祖宗和国父的大家们,却不愿纠正错误,继续误导和危害社会,与小蝌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些人,一些有学问的“大人”们为什么连小蝌蚪都不如呢?这就是重读小蝌蚪找妈妈的真谛,也是即将到来的西方圣诞节警示,更是迎接伟人131周年诞辰的呐喊。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