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10人入选!人民日报关注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公示

发布时间:2024-12-17 09:07:34
  原标题: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其中,云南共有10人入选。

  李伯藩,男,汉族,1940年1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大理宾川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

  出生在中医世家的李伯藩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建卫生院,创立中医医院,培养中医业务骨干,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为群众解除病痛疾苦。如今80多岁高龄的他,依每天为群众义诊。

  1963年,为解决山区民族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李伯藩主动请缨到宾川县最偏僻的山区拉乌彝族乡建设卫生院。当时尚未通路,李伯藩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来到贫穷落后的拉乌彝族乡,山区群众缺医少药、有病难治的状况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李伯藩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卫生院建好,这一待就是10年。在他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拉乌乡卫生院建起来了,山区群众看病就医逐步得到保障。

  1982年,李伯藩创立了宾川县中医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为无数病患带来了希望。他培养学生近百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李伯藩对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经验。前来医院看病的人很多,每年接收门诊达4万余人次。

  2000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李伯藩拒绝了众多医院的高薪聘请,主动延迟5年退休。2006年退休后,他仍在为患者服务,坚持义诊,分文不取。他先是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后来,宾川县成立义诊工作室,他又到工作室为群众义诊,坚持每天上班近8个小时。同时,他的处方只有9到12味药,小处方治大病,为患者大大节省了医药费、检查费。通过电话向他求助的患者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内外。

  李伯藩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人选中国“最美医生”。

  沈坤,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民盟盟员,云南德宏瑞丽市畹町仁慈医院院长。

  30多年来,沈坤扎根在中缅边境线上,默默无闻为中缅双边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他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精神,努力改善边疆地区的就医环境和医疗质量,深得中缅边境人民群众的信任。

  1992年6月,时任昆明延安医院危重病(ICU)科副主任的沈坤带领医院20余名医护人员从昆明来到当时的畹町市,筹建昆明市延安医院畹町市混板国际分院。然而不到半年,沈坤因为生病回到昆明住院治疗。同时,在多重因素下,昆明延安医院不得不撤掉畹町分院。当沈坤病愈回到畹町时,等着他的只有一个倒塌的库房、一间板房和一名后勤人员。人去楼空,42岁的沈坤面临走还是留的艰难抉择。最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公职,决定扎根畹町,并想方设法自筹资金25万元,办起了畹町仁慈医院。

  先治病后付费,是沈坤在医院创办之初定下的规矩,一直保留至今。群众有特殊困难的,费用能免则免。随后几年,医院曾一度面临困难,但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沈坤始终扎根边境一线办医行医,践行服务两国边民的初心,为来自德宏州各县市40多个乡镇以及缅甸许多地方的患者带来健康。为了维持医院运转,沈坤夫妇不仅花光了积蓄,卖掉了房产,还动员亲朋好友们都参与到改善边疆医疗卫生条件的事业中。

  创办医院以来,只要患者有需要,沈坤随叫随到;患者来不了医院,他就上门出诊,不收分文出诊费。畹町仁慈医院被中缅边民亲切地称为“胞波(缅语音译,意为同胞兄弟)医院”。沈坤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云焱,女,汉族,1995年8月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云焱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杨云焱在失去姐姐、姐夫和母亲三位亲人后,抚养姐姐的两个孩子,偿还家里近百万元债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抚养两个孩子、还清家庭债务,杨云焱先后从事过工程资料员、家教、平面设计等多份工作,每天打两份以上的工是常态,最多的时候一天打5份工,有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杨云焱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抚养两个孩子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她的境况也牵动着各级组织和亲朋邻居的心。村委会为两个孤儿申请了补助,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杨云焱不仅偿还了大部分欠款,还给了两个孩子一个和睦温馨的家。杨云焱说:“看到两个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一切都是值得的。”她也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参加成人教育专升本考试,被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杨云焱加人了祥云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她还自愿申请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杨云焱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

  40多年里,李桂科给麻风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贫,带领康复人员过上美好生活,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1953年,山石屏疗养院成立。这是一所在洱源县大山深处建立的麻风病院,距县城65公里,不通水电,几乎与世隔绝。1981年,李桂科被派到这里工作。当他给一名60多岁的老人检查身体时,发现老人小腿大面积溃烂。李桂科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的病治好”。1983年底李桂科负责全县麻风病防治工作,同时承担山石屏疗养院和三营镇洋芋山麻风村忠者的治疗工作。到 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和洋芋山麻风村的患者全部治愈,洱源县的麻风患病率由273/10万降至0。67/10万。

  山石屏疗养院麻风病患者治愈了,李桂科可以回家了。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来,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解决子女读书、工作、赡养老人问题。他带领村民修路架桥输电为麻风病康复者打通了一条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麻风院)更名为山石屏村彻底摘掉了“麻风”的帽子。退休后的李桂科依然和村民们在一起,帮山石屏村脱贫致富变成“幸福村”。

  李桂科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个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绍兴,男,汉族,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面对侧翻的车辆、腾空的烈焰、滚滚的浓烟,杨绍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救人。短短几分钟内,他从起火车辆中救出4人,演绎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2021年4月4日,杨绍兴在携家人驾车返回双柏县大庄镇老家的路上,发现一辆黑色轿车侧翻在水沟旁,车头浓烟滚滚,不时蹿出火苗车尾灯不停地闪烁。杨绍兴来不及多想,立即靠边停车向起火车辆冲去,但车门因受撞击变形无法打开。情急之下,杨绍兴从路边抱起石头砸向车窗。车窗玻璃被砸开一个口子,杨绍兴向车内看了看,共有4人被困,小孩被压在最下面,驾驶员尚且清醒。于是他冲着驾驶员说道:“快帮忙把车子天窗打开,只能从上面救人。”杨绍兴爬上车顶,驾驶员在下面用力,轿车天窗终于被打开了。很快,车内4人都被安全救出。最后一名伤者被成功救出后,黑色轿车很快发生爆炸并被大火吞噬。

  事后,有人问杨绍兴:“轿车随时可能会爆炸,你就不害怕吗?”杨绍兴笑了笑说:“当时只想着救人,就不存在怕与不怕的问题了。杨绍兴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金龙,男,汉族,1994年10月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杭州技师学院汽车整形涂装系副主任。

  杨金龙刻苦训练,不断挑战技能极限,代表国家参加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汽车喷漆项目冠军,助力中国队实现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夺冠后,他婉拒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留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为国育才。

  1994年10月,杨金龙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边陲乡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凭借颇具天赋的动手能力,加上浓厚的兴趣爱好,15岁的杨金龙被招入杭州技师学院云南教学点的汽车维修专业学习。一年后,杨金龙又被选入杭州技师学院本部学习。为了将世界技能大赛的“人场券”牢牢攥在手心,杨金龙开始了异常辛苦的训练。根据世赛要求,汽车喷漆过程中的油漆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为了精密控制喷枪的气压、出气量以及走枪的速度等,杨金龙每天一遍又一遍重复着高难度的训练,常常因为手持喷枪时间过长而导致胳膊疼到睡不着觉,几天抬不起来,只能用冰袋冷敷来缓解,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2015年8月,杨金龙获得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夺冠后,多家企业和猎头公司抛来“橄榄枝”高薪聘请他担

  任汽车钣喷总监,杨金龙不为所动,选择留校任教,从事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将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更多学子。杨金龙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一定是在实训中心,讲授本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他告诉学生,学习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在他的观念中,当一个人心怀热爱时,就一定会花很多时间去钻研,坚持下去就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多年来,杨金龙参与编写专业教材10余册,累计为汽车喷漆行业培养500余名技师、2000余名高级工,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3000余人次。他成立了杨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教练,指导选手获各级技能竞赛奖项50余项。

  杨金龙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范志伟,男,汉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机修工、高级技师。

  40余年来,范志伟潜心钻研、勇于突破,在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生产设备上的技改创新、进口设备高端关键配件国产化、带徒育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范志伟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攻克难题”成了他不懈的追求。1999年底,范志伟刚开始接触进口生产线,当他看到操作界面是全英文的时候,一下子慌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下班后立刻跑去买了电子字典,回来就逐个单词对照翻译。日积月累,光笔记就记了10余本,堆起来有半米多高的英文说明书硬是被他啃下来了,慢慢地,他成了公司进口生产线的维修专家。

  2006年,当范志伟看到云南白药散剂设备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时,他经过现场多日蹲守,查找到了问题,提出采用偏心振荡桥提高粉柱下落均匀性的办法,使每台班产量提高20%、年产值提高6000万元。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双贴双检测贴签机填补了国内行业应用空白,使气雾剂、云南白药膏产品贴签效率提高1倍。

  长期以来,范志伟在进口高端设备维护抢修中积极推动公司进口生产线的关键配件和模具的国产化,攻克关键模具自主制作的难关,让公司48条生产线的关键配件模具国产化率达到98%以上,摆脱了对国外技术依赖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他自主开发气雾剂生产线关键组件高效灌封头,使得产品控制精度与配件使用寿命均有明显提高。近年来,范志伟发表论文3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云南省发明专利一等奖,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2500余万元。

  范志伟常说,是企业培养了他,他有责任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他坚持育人先正己、人先育德,亲自带徒传艺,把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20余个徒弟都成为行业优秀人才。

  范志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云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贺丽远,男,纳西族1978年1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副支队长。

  从警26年,作为一名排爆手,贺丽远在生死之间镇定自若,做到了700余次涉爆任务次次成功处置,实现了零差错、零失误、零伤亡

  要成为一名排爆手非常不容易,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安全要求、实战训练缺一不可。1999年,贺丽远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炸弹。他跟着师傅出任务,可靠近炸弹后,他发现自己手抖得连工具箱都打不开。但他不气馁,跟着师傅去了很多现场,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阅读大量业务书籍,熟练掌握各种排爆知识和炸弹的拆解步骤;为锻炼手指力量,他一遍遍练习用筷子夹钢珠,甚至吃饭时都是吃一口饭夹一颗钢珠。日复一日,贺丽远练就过硬排爆本领,成功拆解全国首例水银爆炸装置等各类爆炸装置 160余枚,销毁战争时期遗留爆炸物 600余枚,以顽强的毅力,排除了-次次险情,彰显了人民警察的恪尽职守。

  为推动云南省防爆安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贺丽远先后撰写了2万余字的调研文章,并参与编写了《昆明市公安局防爆安检工作规范》《昆明市公安局防爆安全检查办法》等工作守则,组织构建了全市"安检任务分层负责,涉爆现场二级处置”的防爆安检工作模式。工作以来,贺丽远共参与完成高级别警卫和国际性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防爆安检任务7000余场次。作为云南警官学院客座讲师,围绕防爆安检基础理论为8000余名师生开展授课和培训。

  贺丽远先后牵头组建党员突击队、科研攻关组,主动承担起攻坚克难、处突抢险任务传承老一辈党员民警“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排爆精神。

  贺丽远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机关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政法英模等称号。

  周庆和,男,汉族,1982年4月生,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东坪镇新街社区居民。

  周庆和的妻子被诊断为肾衰竭晚期,他四处寻找肾源无果,毅然取肾救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爱情和亲情的庄严承诺。

  1999年,周庆和在打工期间认识了朱荣芬,相似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和缘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夫妻俩相互扶持,从在建筑工地打工,到学校门口开餐饮小吃店,再到经营童装店,创业之路蒸蒸日上,三口之家幸福和睦、欢乐不断。不幸的是朱荣芬在2017年被诊断为肾衰竭晚期,医生建议肾移植。周庆和一边安慰妻子一边努力赚钱维持家庭开支和治疗费用。随着病情加重,朱荣芬每周需要透析3次,想要恢复健康,只能进行肾移植。经过4年的透析治疗,妻子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弱,但仍未找到合适的肾源。看到妻子每次透析都要经受很多痛苦,周庆和十分心疼萌生了捐肾给妻子的想法。2021年,经医院检查,周庆和与妻子肾移植配型成功。

  “非血缘关系人群肾移植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面对医生告知的各种手术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周庆和坚定地说:“只要换在妻子身上能正常生活工作,我可以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2022年3月,周庆和取肾救妻的手术在四川华西医院进行。术后,朱荣芬的病情一天天好转。

  治疗期间,周庆和鼓励妻子用阳光的心态战胜病魔,他们把治病过程分享到网上,得到了很多热心网友的鼓励,甚至要为她捐款,但都被周庆和与妻子婉拒了。如今,周庆和夫妻回到了三餐四季的平淡生活。随着他们在网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还积极为家乡的小碗红糖、核桃、花椒等农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帮助老乡们打开销路。周庆和荣登“中国好人榜” 。

  禹改子,女,汉族,1981年2月生,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爱华镇河中村村民。

  20多年来,禹改子以柔弱双肩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无怨无悔照顾年迈的公公、残障的丈夫和两个小叔子,抚养两个女儿长大,让家庭一步一步走出困境,用人间大爱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2001年,禹改子在打工时与李淑祥相识相爱,婚后生下两个女儿。李淑祥父亲年迈多病,两个弟弟身体残疾,尤其是三弟几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禹改子毅然选择与丈夫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担。

  然而,长年艰辛的劳作导致腿有残疾的丈夫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禹改子一人身上。她努力地把农活和家务做好,天亮以前,把猪、牛的草料打理好放在圈门口,好让丈夫和小叔子拄着小木凳给牲口添料,然后自己到田地里干活,农活忙完后又忙着回家给家人做饭,尽可能让一家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在她的坚强支撑下,三个残疾人、一个老人、两个孩子有了坚实的依靠。公公去世后,有村民曾劝她与两个残疾小叔子分开过,可她却坚决地说:“要对家里的每个成员负责,决不能一有困难就把他们往外推。”

  2016年,在多方帮助下,禹改子家终于盖起了一幢砖混结构的安居房。每当邻里有事,禹改子总是第一时间去帮忙。她常说,是党的好政策帮助他们一家摆脱了贫困,是邻里的帮助让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时常教育两个孩子:“我们家庭困难,虽然在物质上帮不了别人,但要学会感恩。”从小耳濡目染,两个孩子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品学兼优。

  禹改子入选“云南好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