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方向,是整个教育的指导方针。怎样才能使马列主义教育做到"三个面向"呢?我在下面就提点个人看法,求教于同志们。
一
有些同志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和交叉。我以为这样说不那么恰当,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属于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不能为了说明他们有相互关联,就讲什么互相渗透和交叉。例如人的头和手臂,同属于一个人的身体,头和手臂的关系也是密切的,但总不能说头和手臂是"互相渗透和交叉"的吧。我在这里强调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当然也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体系有关,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
人们常常说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可分为两大部门:科学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社会主义讲革命的道理,当然包括政治经济学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认识论等等。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但从现代化的、展望未来的观点来看,它又是陈旧的,应该革新。我们要在马列主义教学中做到"三个面向",就应该首先从我们的认识上,进行这项改革。
什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我以前讲过(1)~(3),简单地说就是:现代科学技术要分成八大部门,它们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和文学艺术的理论科学。这就把以前常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门扩展到八个!我又认为部门之分并不在于学科研究对象之不同,而在于研究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象只有一个,即整个客观世界,人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什么不同角度呢?自然科学用的角度是物质运动;社会科学用的角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数学科学用的角度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质和量互变;系统科学用的角度是系统或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思维科学用的角度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体科学用的角度是以人体作为研究的着眼点(4)~(8);军事科学用的角度是集团之间的斗争;文学艺术理论科学用的角度是美(9)。也许有同志会问:怎么社会科学也是研究整个客观世界呢?是的,整个客观世界:人的活动已涉及整个地球,地球的上空,现在已扩大到太阳系,将来还要扩展。又有同志会问:文学艺术的理论科学也研究整个客观世界吗?是的,因为美与丑是无所不在的呀。
从每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部门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都是一架桥梁。我认为从自然科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引出的桥梁是历史唯物主义;数学科学的是数学哲学;系统科学的是系统论(有别于"一般系统论",也有别于"三论");思维科学的是认识论;人体科学是人天观;军事科学的是军事哲学;文学艺术的理论科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是美学。八架桥梁和一个核心,又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
八个部门,八架桥梁,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全部构筑成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总和了吗?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即条理系统化了的那部分的总和。但人通过实践累积的经验,还没有系统化为学问的,不在其内,那可以称是知识,不算是现代严格意义的科学。这种知识很重要,但暂时还不能纳入科学,因而有局限性,用它时要注意,弄不好会犯"经验主义",出差错。将来条理化系统化了,进入科学,就可以摆脱这种局限性。经验知识变成科学,"知识"少了一块吗?不会的,人的实践是无穷的,认识也是无穷的,科学技术和知识都是运动着的,发展的,变化的。
(1)钱学森:《哲学研究》,1982年第3期,19~22页。
(2〕钱学森:《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3期,1~5页。
(3)钱学森:《系统思想、系统科学和系统论》、见《系统理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
(4)钱学森:《自然科学》,1981年第1期,3~7页。
[5]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1年第1期,2~4页。
(6〕 钱学森:《自然杂志》,1981第7期,483~488页。
(7)钱学森:《自然杂志》,1983年第8期,563~567页。
[8〕 钱学森:《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4期,15~22页。
(9)钱学森:《江苏美学通讯》,1984年第1期,1~4页。
二
上面就是我的看法,也许同志们觉得我这样"改革",未免太大胆。但我也找到一条依据: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老前辈李达同志早在1948年写的一本《法理学大纲》(1)中就明确地把"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借助于人类知识全部历史的成果,在最高层次;下一层才是“科学的社会观”,并说“法律观被包摄于社会观之中,直接由社会观所指导,间接由世界观所指导。”李达同志当时不得不避开马列主义这个名词,"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社会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不是清清楚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在同一层次的吗?
当然,我也不把我在上节中陈述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看成是不可变动的。事物是发展的,我这不过是向前走一步,将来还有发展,路还长哩。但我们要改革,要实事求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和发展趋势,重新构筑它的体系,不可墨守成规。不然怎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呢?
(1)李达:《法理学大纲》,法律出版社,1984年,1~3页。
三
把现代科学技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也阐明了两点思想: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一定要指导一切科学技术工作,这是从原则到具体的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从科学技术,即人类实践概括出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发展,也必然会丰富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点认识是重要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原则,必须坚持,但又不是教条。
现在,不少理、工、农、医高等院校的同学们对马列主义认识不清的不在少数,总以为学不学马列主义无所谓,理由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生不学马列主义不是干得很出色吗?对此,我们要抓紧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而另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看到不学马列主义,不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我们所特有的最锐利的武器丢了,是傻事。学懂马列主义,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使同学们如虎添翼啊!我们研究会的同志们有责任为同学们上好这一课。
本文一开始我就对互相渗透和交叉之说提了异议,但我必须在结束这篇短文时,补充说明: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在研究学问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是经常的;问题涉及面越广、越复杂,就越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协同攻关。比如我们的研究会要组织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成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科分会,就得有各方面的行家共同努力。可是这种工作中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不同于科学技术体系中明确的结构组织,不能混为一谈。
来源:《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第48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