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
走进旁官地村肉牛养殖基地,不时就传来一声声低沉而浑厚的声音。放眼一看,牛舍整齐划一,一头头黄牛毛色发亮,膘肥体壮,正悠闲自在地吃着草料。
陈兴能正在喂牛
“以前,我们的收入只能靠地里的洋芋和苞谷,再加上用水难、行路难,一年到头也攒不了多少钱。现在,终于好起来了……”云南省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的村民陈兴能一边喂牛一边说。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想改变,但山高路远,以前真是没什么好路子。”老陈感慨道。
长期以来,旁官地村依赖传统农耕模式,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当地村民守着贫瘠的土地,种植廉价农作物,收入微薄,仿佛被现代繁华所遗忘。
农业不强牧业补。
旁官地村有不少零散的牲畜养殖,但都规模不大,标准化水平低。
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的驻村工作队员们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协同村委班子研究出了一条“党总支 合作社 农户”的“抱团”养殖思路。
陈兴能正在喂羊
路子有了,可这么多牛吃什么?
“不够,那就种!”为了让牛儿吃饱,驻村工作队结合旁官地的土质和自然条件,开启了粮草试种之路。在巨菌草试种失败后,一种名为“中华粮草”的饲草进入了驻村队员们的视线。
水通了,粮草有了。养殖基地也在政府的扶持下,一砖一瓦建了起来,旁官地村掀起了一股“养牛热”。
为了鼓励农户主动参与肉牛养殖产业,当地政府出资改造了61户肉牛圈舍。
“在政府和驻村队的帮助下,村里不仅改造了牛圈,政府还给提供圈舍建设补贴,而且规模越大补贴越多。”老陈也就是抓住机遇建起养殖场。
每天天微微亮,老陈就穿梭在他的牛舍里忙前忙后,备料、铡草、投食、喂水、清洁圈舍,忙完之后,他经常会静静地看着牛儿进食……
“以前就想搞养殖,但是没水没资金又不懂技术,我不敢多养。现在有他们帮忙带着干,就不怕了。”老陈坦言。
为了学习优秀的养殖技术,他四处求教,主动参加合作社开展的养殖培训课,与其他养殖户交流经验,不断摸索养殖方式,养殖场渐渐有声有色。
“现在,我养了6头牛,再加上那20多只羊,整体情况还不错。明年,我计划把规模扩大一点,养个10多头,希望收入也能再突破。”谈起养牛的前景,老陈信心满怀。
旁官地村村貌
老陈走上致富路的故事,是旁官地村众多农户养殖的一个缩影。
这个昔日以农耕为主的村落,在会泽卷烟厂的帮扶下已悄然转型。随着第一期肉牛养殖基地项目的圆满建成,该村肉牛养殖规模已接近200头,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明灯。
云南网通讯员 范琦 杨雪娇 张廷智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