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昆明,依然处于暖阳模式。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的水杉进入换装期,从绿到黄的渐变色系在阳光的掩映之下熠熠生辉,不远处,游客们沉浸在喂食海鸥、与鸥互动的乐趣之中。蓝天碧水、人鸥和谐,滇池星海半岛湿地迎来了每年人流最为密集的观赏期。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位于盘龙江入湖口,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考察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滇池星海半岛湿地内鲜花盛放
昆明市官渡区湖滨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官渡区节水办主任段红立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自2020年1月考察之后,官渡区投资4500余万元对星海湿地进行了提升改造工作,主要有湿地内水系连通,防浪堤拆除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湿地建设按照自然植被分布特点进行配置,体现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湿地的景观和游憩功能,在保持原有植被基础上,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的立体感,乔、灌、草多层协调优化,错落有致搭配,对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物链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去年,我们还对湿地的步道进行了海绵化改造,下雨之后,雨水可及时入渗到地下,增强了湿地的吸水、渗水等功能。”
滇池星海半岛湿地中人鸥互动
目前,湿地内种植有墨西哥落羽杉、水杉等陆生水生植物118种,鸟类主要有白鹭、红嘴鸥、骨顶鸡等102种,鱼类主要有滇池金线鲃、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
滇池是耀眼的高原明珠,湿地是滇池保护的重要屏障。近年来,昆明市按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工作要求,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科技支撑”等措施,竭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取得积极成效,2018年来滇池全湖水质连续6年保持Ⅳ类。在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方面,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常态清淤、活水补水等措施。2023年,35条主要入湖河道达标率为93.9%,Ⅲ类及以上水质河道26条。今年1—7月,实测33条河道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河道27条,水质达标河道31条。
在星海半岛湿地的“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河长制公示牌”上,清晰地标注着河湖名称、水面面积、范围、管理目标、省级河长、市级总河长、市级副总河长、市级总督察、市级副总督察、区级河长、河长制工作职责等信息。
河湖长制是昆明市河湖治理的重要抓手,以官渡区为例,该区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构建“三级河长四级治理体系”,创新河长制工作机制,“河湖长 检察长”“河湖警长制”成效明显,围绕滇池深入实施“三治一改善”工作,河道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
段红立介绍说,河道水质情况及河岸和水面垃圾是河长们巡河重点关注的问题,2022—2024年,各级河湖长按照“发现—移交—督导—整改—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问题整改,全区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4676次,累计发现整改问题13384余起,共打捞清理河岸垃圾及水面漂浮物3.7万余吨、割除杂草877万余平方米。
近年来,昆明市通过实施滇池湖滨“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作,建成滇池湖滨生态带6.29万亩。滇池环湖已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植被覆盖率达到81%。湖滨湿地每年可吸收水体中的总磷74吨、总氮1324吨,对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土、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
滇池星海半岛湿地海鸥翩飞
目前,昆明市正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思路,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环滇池生态绿道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工作,努力把滇池沿岸建设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让群众共享滇池保护治理成果,让绿色成为昆明最具潜力、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底色。
云南网记者 王琼梅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