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都这个点啦,还要麻烦你们!”“没事,你先填下这个表,我们接着给你办理。”10月21日19时许,刚从工地下班的赵某,在民警的帮助下顺利办完补办身份证需要的相关手续。
边境派出所的特点决定了来办理业务的群众时间都不固定,他们往往是外出干活前或趁着中午下班或赶集的时间办理,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平河边境派出所户籍窗口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出发,全力打造高水平、暖人心的户籍服务让群众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户籍圈子”服务有速度也有温度
“您好,这是最新的户籍业务指南。”10月23日,民警给排队等候的群众发放户籍宣传资料,针对群众关心的身份证到期换证、丢失补办、出生落户、迁入和死亡注销等常规户籍事务,列出所有必要的材料清单。
“我家孩子的户口需要迁过来,需要准备什么材料?”一位阿姨接过资料,提出了她的疑问。民警立即拿出一张清单“阿姨,您看,这里是详细的材料清单,还有具体的办理流程。”
“警察同志,孩子明年要上学,户口还没有落户,你们帮忙想想办法吧。”10月18日,平河镇大头村委会在外务工的王某想利用回家过节把孩子户口办好,等明年上学时就不用来回跑。看了王某提供的材料,民警贴心地指导王某填报相关资料,直到办完户口落户的全部事宜。
为让户籍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平河边境派出所试点打造“户籍圈子”服务。“圈子”里有户籍民警、政府工作人员和各村委会干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户籍政策和办理流程。“以前办个户籍要跑好几趟,现在有了‘户籍圈子’,在家就能把事办好,真是太方便了!”平河村委会村民王红光感慨地说。
从档案室泛黄的纸张中找寻有用信息
“18年了,母亲终于实现了重新拥有自己户口的梦想!”10月23日上午,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民白某将以免印有“警民情深似海洋。重拾身份感无量”的锦旗送到平河边境派出所,表达对民警帮助母亲圆梦的谢意。
在外漂泊18年的王女士,回到这片熟悉的家乡时,发现家里的户口本上无自己的信息。9月19日9时许,她怀揣着忐忑与希望走进了派出所,渴望恢复曾经属于她的户口。
王女士名叫“王某勒”,民警在查询中发现,户籍信息系统中“查无此人”。在时间跨度长、原始材料收集难、知情人员少的情况下,民警4天9次入寨,经过多方查证核实,原来在哈尼话里“勒”和“楼”是一个读音,这就说明王女士就是“王某楼”。
一字之差,犹如大海捞针。民警们从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中,仔细翻阅着一页页泛黄的纸张,终于找到了与王女士有关的材料。按照户籍补录政策,民警提交了相关资料并通过审核,为王女士成功补录了户口并办理了身份证。
细致入微的服务获群众认可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户籍室里,洒在民警的笑脸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一位老人缓缓走进户籍室,四处张望,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民警见状,立即起身迎上前去,面带微笑,“大爷,您是要办什么事吗?”老人微微点了点头,但没有说话。民警想着老人可能是不会说话,便在纸上写下“身份证”三个字,老人又摆摆手。
不会讲话,还不识字,这该如何是好?像大爷这个年龄来户籍室,大多应该是和身份证相关,民警试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身份证,老人见状连连点头,激动地用手比划着。
确认老人要办理身份证后,周蓉引导老人进行拍照,耐心地帮助老人调整姿势和角度,经过多次反复尝试,终于拍好了身份证照片。
“大爷,现在给您采集指纹信息。”由于大爷年事已高,手指纹路较为模糊,加上老人些许紧张,接连录入几次均没有成功。“您放轻松,别紧张。”民警边安抚大爷,边帮助老人舒展手掌、擦拭手指,握着老人的手一遍遍尝试,随着一声“采集成功”的提示音,指纹录入终于完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承担着辖区35005人的户口、身份证办理等工作的平河边境派出所户籍室,业务从未出现差错,上报的材料合格率、批准率一直都保持在100%,辖区群众满意度和好评率不断提升。
红河边境管理支队 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