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村展新颜 遍开幸福花——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德宏州各族人民历经土地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脱贫攻坚各个历史时期,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投身于强边固防、美好家园建设的热潮中。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全州“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提升
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宏州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23年,全州耕地面积220.61万亩,比1952年增长3.1倍。
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机械逐渐以公有或集体所有的形式出现在了祖国的西南边陲。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铺开深化,为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农民日愈富裕,私有农业机械日渐增多。2023年末,全州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6.22万台、农用排灌机械1.78万台、收获机械1.23万台、畜牧机械2.41万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1.25万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165.42万千瓦。机耕面积263.82万亩、机播面积63.00万亩、机收面积122.03万亩,农业机械化率排全省前三。
李松亮 摄
农业科技及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坚持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和农田水利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至2023年末,全州建成投入使用的大中小型水库110座,库容量19.84万立方米。全州有效灌溉面积148.89万亩,比1978年增长2.2倍,累计建成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超百万亩。
农业生产硕果累累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稳步增长。1952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3080万元,改革开放后,全州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快速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增长势头更加强劲。2014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9.98亿元。至2023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16.58亿元,比1952年增长703.2倍。
自给有余连年外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德宏州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2023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195.77万亩,产量为71.72万吨,单产366公斤,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2.3倍、2.5倍和5.9倍,是全省唯一一个粮食净调出州。
朱边勇 摄
有效促进增收致富。在做大做强原有经济作物的基础上,试验推广了众多新的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全州甘蔗产量达到259.93万吨,比1952年增长913倍;茶叶产量20319吨,比1952年增长2903倍;油料产量6756吨,比1952年增长26倍;橡胶产量3238吨,比1961年增长1079.3倍;烟叶产量2.7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7.5倍;水果产量53.68万吨,比1978年增长303.4倍;咖啡产量8004.8吨,比1986年增长了588.6倍;蔬菜产量62.04万吨,比1988年增长了7.4倍;水产品产量3.30万吨,比1980年增长149.8倍。
梁河县委宣传部 供图
畜牧业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宏州畜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到1978年猪、牛、羊肉产量也仅有5267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养殖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有力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增长,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餐桌。2023年,全州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7250吨,比1978年增长了10.9倍;大牲畜存栏15.97万头、羊存栏10.34万只、猪存栏41.96万头,分别比1952年增长了1.8倍、6.5倍和3.9倍;禽肉产量10229吨,比1988年增长7.9倍;禽蛋产量4961吨,比1988年增长2.5倍。
水产品供应充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宏州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转变,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全州渔业迅猛发展,全州水产养殖业一度成为滇西片区的种苗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德宏州渔业进入绿色发展期。2023年末,全州各类淡水产品产量3.30万吨,比1980年增长149.8倍,在保障全州供应需求的同时,还向周边州(市)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淡水产品。
陈应吉 摄
农村面貌大变样
全面脱贫奔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从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着手,全力为农村居民增收注入新动力。2020年,德宏州在“两个一百年”历史节点前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决胜任务,彻底解决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23年,德宏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236元,比2014年增长2倍。
人居环境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全州农村居民住房以低矮的茅草房和竹楼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勤劳致富的动力十足,加之脱贫攻坚伟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边疆德宏农村遍地砖瓦房,两三层的楼房也随处可见,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臭问题得到整治。全州已建设农村卫生户厕35074座,覆盖率达到82.8%,提前实现了到“十四五”末全州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80%以上的规划目标。农村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到93.3%,农村生活垃圾遍地的情形一去不复返。
盈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
交通出行日益便利。新中国成立前,全州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仅有滇缅公路,也是唯一对外联通的通道。1978年,全州公路里程仅有1288公里,至2023年末,全州公路里程达到了10237.41公里,增长了7.9倍;等级公路从无到有达到了9866.47公里,占总公路里程的96.4%;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了86.9%,村间小道也从泥泞土路逐渐变成了干净宽阔的水泥路,告别了以前出行“雨季一身泥”“旱季一身灰”的落后交通环境。2023年,全州三县两市完成了“一小时经济圈”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芒市机场执飞省内外航线21条,通航城市22个,开通芒市—缅甸曼德勒的国际航班1条。
桂金再 摄
万家灯火照亮边疆农村。自1956年德宏州政府兴建农村小型水电站并于1957年建成开始,德宏的水电事业高速发展。1999年,德宏州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的州。目前,全州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7%,建成了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全州农村不仅家家户户通电照明,各个村民小组还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边疆农村前途一片光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