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在坊间,素有“芦笙响,脚板痒”的说法。
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人民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大地呈现一片混沌。那时,苗族祖先以狩猎飞禽走兽为生,当时,为了能使捕猎鸟兽变得简单,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男青年砍下树枝,做成能模仿鸟兽叫声的管,吹响管声引诱飞禽走兽。从此,人们上山狩猎均有所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能模仿飞禽走兽叫声的管便演变成了现在的芦笙。
过去,苗族多在祭祀活动中跳芦笙舞,后来慢慢发展到节日、丰收、结婚、新房落成等喜庆的日子跳芦笙舞;并且,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苗族芦笙舞已经不仅仅只在苗族群众之间传播,而是走向了更宽广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在曲靖市马龙区月望乡深沟村,苗族群众演奏的芦笙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自创的舞蹈造型别具一格,他们通常以芦笙为道具或乐器,边吹边舞。伴舞者逆时针方向绕大圆圈舞蹈,芦笙演奏者一边吹奏,同时伴有蹲跳等技巧动作,其中,蹲跳动作最常见,主要特征是以椎为轴,脚带腰身,下肢转,两眼跟随身体,步伐有曲有伸,一般是一拍一次,前半拍往下,后半拍往上,脚尖落地时一触即起,犹似烫脚之跳。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之分,人数可多可少,既有程序化的规定动作,又富有创意灵活性的动作。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龙区月望乡深沟村韩尚云为代表的芦笙舞演艺人正将芦笙舞表演带向更大的舞台,并且屡获嘉奖。
在马龙区,苗族人民戴着芦笙,带着欢笑和荣誉,从月望乡深沟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跳出”“深沟”,“跳出”了一条通向富裕生活、富足精神之路。
云南网通讯员 刘建平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