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需要一场阅读马拉松
长跑有马拉松赛事,阅读也有马拉松吗?当然有。不过,阅读马拉松不是边跑步边看书,也不是先阅读后跑步或者先跑步后阅读,而是需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本新书的略读和通读,再通过测试,才算完成全部比赛。
9月21日,2024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正式“开跑”。当天上午10点,长三角地区173个赛点同时开赛,吸引7000余名选手参加。在6个小时的比赛中,选手完成了一本新书的阅读和45道题的答题测试,并通过阅读速度和答题质量作评分,选拔出获奖选手。据媒体报道,这项阅读马拉松赛事已经在长三角地区连续举办了7届,因其独特性和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阅读马拉松和长跑马拉松有着诸多不同,但共同点是对专注和意志力的极大挑战。保持长时间的专注阅读难吗?坦白说,在以读屏为主流的移动互联时代,还真有点难,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做不到。扪心自问,离开校园后,你有多少时间花在长阅读和深阅读上?有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有多久没有做过阅读计划了?可以确定,很多人的答案都难以启齿。
在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信息似乎成了最容易获取的东西。一部手机,一条短视频,三五行简短文字,就可让人通晓天下事,获取各类知识。读书看报,认认真真坐下来阅读,成了一件透着“古早味”的事情。除了在图书馆、书店、校园,其他地方还真难得看到有人读书。可怕的是,沉迷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挤占的不仅是我们的空闲时间,更会影响大脑的健康。这并非危言耸听,媒体上已有诸多报道。许多健康医学专家指出,大脑在经过有趣的短视频反复刺激之后,就会想要一直延续这种快乐,久而久之,导致我们的大脑逐渐依赖这种即时快感,从而削弱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前额叶皮质尚未完全发育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当大脑习惯了短视频平台上不断变化的信息,就会难以适应现实世界中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活动,导致自控能力越来越低。
其实,不只青少年儿童,成人何尝不是如此?经常刷短视频或者看碎片化信息的你,是否也注意到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长篇的文字,或者看时间稍长一些的视频呢?受短视频影响的不仅我们普通人,就连写书著书的名作家,也因为看短视频耽误看书而“自责”。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期间,莫言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向网友“坦白”:“其实我也刷短视频,但每次刷完了都会批评自己,怎么又刷了一个小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大家掏心掏肺,网友却笑嘻嘻地表示:“连莫言都难以抵挡短视频的诱惑,我们也就放心了。”不过,这只是大家的自嘲笑谑。因为莫言的重点在后半段话:“还是读书,是我们业余时间里,最值得做,最应该做的事情!”他希望大家都拿起书本,放下焦虑,少刷短视频,多读书!
移动互联时代,为什么还要苦口婆心劝说大家去看书呢?为什么还要倡导深阅读呢?正如上述所说,无论在娱乐消遣还是知识获取方面,短视频都更为有趣,更加短、平、快,因而容易让人成瘾,影响大脑健康。更重要的是,短视频的快节奏、浅表化特点,可能导致人们习惯于接受碎片化信息,陷入浅尝辄止的知识体验,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影响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思考能力。传统阅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深阅读,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竭力与作者进行对话,理解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它培养的是我们的专注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长时记忆能力。总结来说,从个体而言,我们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是要靠深阅读来训练和培养的;而从整体而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要靠长篇巨著以及随之产生的深度阅读与思考。
明白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举办阅读马拉松比赛的初衷。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一场阅读长跑赛事的举办和传播,营造社会阅读氛围,倡导长阅读和深阅读。正如赛事口号宣传的那样——“专注与意志力的终极挑战”,相比碎片化阅读,我们需要有高度的专注度和坚强的意志力,去进行长阅读和深阅读。
或许有人提出疑问,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下,难道我们要摒弃成熟便利的技术手段,完全靠纸质阅读,才算是回归阅读本身吗?并非如此。面对短视频的兴起和阅读习惯的挑战,我们不是要完全摒弃短视频和其他快速阅读的方式。毕竟,它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相比传统阅读而言,短视频能够让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获得信息和知识。关键在于,应该找到短视频与阅读之间的平衡点,让两者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排斥。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的便捷性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兴趣点。比如,通过观看一些高质量的科普、历史、文化类短视频,来激发自己对于某个领域的兴趣,进而引导自己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记住,数字化时代,更需要一场阅读马拉松。这场马拉松,不是指公共机构举办的年度赛事,而是每个阅读个体自觉进行的一种阅读行为,制定阶段性的读书计划,完成图书或长篇阅读目标,保持对深度阅读的热爱和坚持。在这样的马拉松中,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享受那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感觉,获得丰沛而深刻的阅读体验,真正体会到阅读与思考结合的双重魅力,让自己的思想更深邃、精神更丰富。(李 艳)
(李 艳)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