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世界级大遗址走廊探源活动正式启动
9月24日晚,“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世界级大遗址走廊探源活动启动仪式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举行。
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李俊,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分党组成员杨明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耀霞,河南省文物局二级巡视员贾连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公安部鉴定中心警务技术二级总监耿月祖,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徐相锋,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栗金强,三门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清华,三门峡市委常委、秘书长王松钊,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红忠,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冯俊珍等出席活动。
大遗址走廊五城联动
构建河南黄金文化带和旅游带
周耀霞在致辞中介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是全国大遗址分布最集中、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全省目前共有大遗址21处,已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立项10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三门峡仰韶村和庙底沟遗址、洛阳二里头和汉魏(隋唐)洛阳城遗址、郑州大河村和商都遗址、开封城摞城和州桥遗址、安阳殷墟遗址等,如一条璀璨的文明走廊,串联起华夏文明,拉长了历史轴线。2021年12月,河南省委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我省世界级大遗址走廊雏形初现,已经成为一条串联古今的文化带、近悦远来的旅游带。
徐相锋在致辞中说,三门峡作为大遗址走廊自西向东的第一站,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意义。三门峡充分利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主办地、仰韶文化发祥地、文物考古资源富集地等独特优势,加快打造在国内外富有影响力的“考古圣地”,同时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体系,打造了以仰韶文化博物馆、庙底沟博物馆、虢国博物馆、函谷关、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黄帝铸鼎原等为主体的“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线路,形成集文物保护、考古科研、考古旅游、社会教育为一体的城市坐标。
李俊表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不仅能够将各个时期的文明遗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更能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不断演进发展的历程。新华社将把世界级大遗址走廊探源传播活动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持续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展,深度关注河南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重点关注大遗址保护利用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认识真实的中国及其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
魏兴涛介绍,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成就是整个东亚文化发展的“高地”,孕育诸多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仰韶时期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灵宝城烟遗址发现距今6300年的人工防御设施,是中国史前社会开始明显分化的证据。以三门峡庙底沟、北阳平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辐射影响到周边其他诸多史前文化,出现初期古国,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发展重心转移到郑州一带,出现了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遗址等多个超大型聚落,形成了古国形态更加清晰的早期古国,步入文明社会。距今4000多年前龙山时期是中原地区吸纳周边文明因素最为集中、显著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最关键的时期,开启了3000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
五城沉浸式推介
发出“探源”邀请
五城联动环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李文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袁广阔,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彭子豪分别代表三门峡、洛阳、郑州、安阳、开封的考古工作者向大家发出“探源”邀请,深入遗址现场,走进考古遗址公园,感受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活动现场,来自大遗址走廊上的五个城市进行了沉浸式推介,《打卡三门峡》《远古的回响》《妇好遐想》《神都英雄会》《东京梦华录》等节目将大遗址走廊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非遗琉璃珠烧制项目、锤草印花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等传承人在世界级大遗址走廊文创集市上亮相,来自大遗址走廊上的五个地市纷纷摆出特色文创和非遗制品,吸引现场无数目光。
推进大遗址走廊建设
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带
这条世界级大遗址走廊,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廊道,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从三门峡仰韶村的彩陶文明,到洛阳二里头的夏都辉煌;从郑州商城的商代繁盛,到安阳殷墟的甲骨奥秘;从汉魏洛阳城的巍峨壮丽,到隋唐洛阳城的繁华盛世……每一处遗址都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繁荣的宏伟画卷。
在推进大遗址走廊建设的过程中,河南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使得古代大遗址与现代城市文化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郑州的“生态保遗”模式、洛阳的“避开老城建新城”策略、安阳的“殷墟模式”以及开封的“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理念,都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如今,河南的大遗址走廊已成为古老与现代交融、历史与未来对话的重要平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河南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大遗址以更加多元、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不仅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和沉浸感,更让古老的文明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大遗址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南正逐步构建起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带。这条走廊不仅让古老的文明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更让中华文明的光辉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本次“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世界级大遗址走廊探源活动,立足河南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重要地位,聚焦华夏文明在河南大遗址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依托新华社权威内容生产能力和国际国内传播矩阵,深入挖掘考古遗址历史文化,精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完善河南大遗址主题精品线路,通过主题活动、网络直播、青年探访、系列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河南省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果,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生动讲好“河南里的中华文明故事”,吸引更多游客来河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东宝)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