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全面深化改革:时时事事处处将“民”字置顶

发布时间:2024-09-26 06:43:0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时时“问需于民”、事事“问计于民”、处处“问效于民”,确保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置顶“群众冷暖”,以“无微不至”的细心换“无话不谈”的交心,在“时时问需于民”中听民声、察民情,确保情为民所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呼声”是反应民心变化的“晴雨表”,是校正改革航线的“指南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领域,这是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生动缩影”,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民“呼声”的深切回应,对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知责于心的担当聚焦“群众冷暖”,在“时时问需于民”中听民声、察民情,筑牢“为民之魂”,瞄准“惠民角度”,进一步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换位思考贴近群众心,以“娘家人”身份进院坝、下田地、坐炕头,做到“竖起耳朵”听抱怨、“揭开锅盖”问冷暖,全面了解人民所思所盼所想,在交朋友、掏心窝中让彼此关系越来越“铁”。更要深入一线号准群众脉,主动下沉“矛盾窝”“荆棘丛”,向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力,以“解剖麻雀”的细致找准急难愁盼、摸清问题症结、量化改革清单,实现为民所谋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同心共向。
置顶“群众智慧”,以“俯身向下”的虚心换“传道授业”的真心,在“事事问计于民”中汇民意、聚民智,确保权为民所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载征程,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实践中的每一个创造和积累,无不源于人民群众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立足当下,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在“事事问计于民”中凝“民智微光”,聚“奋进力量”,成“治理妙招”,不断提升“改革依靠人民”的含金量。要秉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把书桌搬到田间,把课堂设在院坝,积极向老支书请教、向老农人取经,广泛采撷基层土壤中的“金点子”“好经验”,提炼形成指导实践、破解难题、加速改革的“千金妙方”。更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搭建“茶话会”“议事亭”“直通车”等“百姓舞台”,共商共建、群策群力,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积蓄澎湃动能,让最广泛的力量、最庞大的智慧助推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
置顶“群众利益”,以“我将无我”的尽心换“幸福满满”的开心,在“处处问效于民”中解民忧、惠民生,确保利为民所谋。“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褒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判断改革的方向行不行、举措实不实、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幸不幸福、满不满意、认不认可。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考卷常新,但考题本色依旧。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深化改革“唯一标尺”和“终极追求”,在“处处问效于民”中解民忧、惠民生,尽心尽力答好“改革造福谁”之题。要以矢志为民的决心深入民生肌理,坚持身入心至纾民困、解民忧、惠民情的基层一线,做到倾心倾力把“牵肠挂肚”办好,千方百计把“关键小事”办妥,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盼之处下一番“绣花功夫”,使一番“锤钉干劲”,切实将为民之心转化为利民之举。更要主动请人民“阅卷”,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以“制”的刚性约束力,督促做好程序审查、资金晾晒、政策公开,实打实办好群众“心上事”,让改革举措更合民意、更贴民心、更增民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