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在追根溯源中探寻振兴“密码”——“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4-09-26 01:18:37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9月23日—24日,“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宁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学习重温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给下党乡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

与会嘉宾表示,“三进下党”所坚守的根本立场、精神内涵、价值所求,所蕴含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彰显了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体现了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从昨天的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曾经的寿宁县下党乡,地僻人难到;今天的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研讨会一开场,专题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蝶变》,便将与会者的思绪引向了30多年间下党的山乡巨变。

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讲“三进下党”的故事?

去年9月,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副局长易海云,参加了相关专题调研,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到下党乡实地走访。这次下党之行,让他在实地再次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真挚为民情怀。

“35年前的下党,是福建唯一的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易海云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冒着酷暑、爬山越岭,访贫问苦、现场办公,不仅走进了“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穷山僻壤,更走进了下党人民的心坎里,开启了下党乡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这启示我们,党员干部只有怀着真挚的为民情怀,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才能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紧贴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朱信凯教授认为,“三进下党”伟大实践,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指南,也是构建中国“三农”知识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

“从‘四下基层’到‘四个万家’,从‘三进下党’到‘七下晋江’,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调查研究,既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共产党人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朱信凯说,构建“三农”知识体系,需要从“三农”实践经验上升到“三农”理论知识,实现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进而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我们要用好宝贵财富,从中汲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在振兴路上写好今天的故事

下党蝶变,是观察乡土中国变迁的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广泛而深刻的乡村巨变。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如何在历史的观照中,点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与会嘉宾共同求解振兴“密码”。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寿宁人。早在2008年,他就在学术界发出“我的村庄建设”倡议。2020年,胡荣带着乡土情结,回到家乡寿宁县犀溪镇库坑村,亲手修缮父亲建成的老木屋,创立“寿宁群学”书院。依托书院举办的群学乡村振兴论坛,这个地处闽浙边界的小山村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胡荣说,文明乡风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文明乡风建设元素,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元素与新时代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闽东之特,特在哪儿?如何做好特色文章?

过去两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金书秦5次来到闽东,走遍宁德9个县(市、区)。他用红、绿、金三色来概括闽东特色。根正苗红的政治本色——闽东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山海资源的绿色底色——宁德环山抱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含金量十足的产业成色——每个县(市、区)都有拿得出手、过硬的产业。

“这三色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坚持政治本色,依托资源底色,才能发展好特色产业。”金书秦说,要守好政治本色,总结凝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德的实践之源;擦亮生态底色,持续践行“三库 碳库”重要理念,打造生态文明的“宁德样板”;打造品牌特色,推动优势农产品提质增效;提升集体经济成色,发展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坚持“山海田”一起抓,以大食物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

欠发达地区如何借鉴下党乡摆脱贫困和乡村振兴经验?

“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既面临着发展水平的制约,也面临着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认为,通过借鉴下党乡等地方的先进经验,探索出的党支部领办型、跨村联营型、村庄经营型、绿色开发型、资产盘活型等多样化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回溯中展望明天的故事

从历史回溯中,我们可以映照现实,更可以展望未来,照亮前行之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5周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教授说,要把握这一重要契机,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三进下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乡土中国同频共振。

建校之初,中国人民大学就成立了农业经济教研室,是新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开拓者、奠基者、引领者。近年来,该校率先成立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组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乡村振兴指数,聚焦反贫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农业农村重大问题,进行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三农’研究的理论体系。”林尚立说,中国人民大学将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系统性研究、全景式分析、学理化阐释;将学校的一流学科人才优势与福建的先进理念和特色实践相结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调研,调动双方的资源优势,持之以恒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结合全国各地乡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社会条件,挖掘总结关于乡村何以振兴的规律性认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乡村振兴自主知识体系。

来自基层的党政干部,正不断从昨天的故事中汲取营养,擘画未来之路。

“这次会议,让我们再次领会了‘三进下党’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坚韧意志。”屏南县委书记周春海说,屏南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挖掘、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中,因地制宜发展高山农业、绿色工业、文旅康养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为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贡献屏南力量。

1988年,当时的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艰难。经过30多年发展,这一局面已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但总体来看,我们还需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研究员认为,亟须完善“三农”领域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融为一体的综合合作体系,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生发于中国广袤乡村的减贫实践,正不断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收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重要讲话和文章的《摆脱贫困》一书,已经以英、法、西班牙、西里尔蒙古、豪萨、斯瓦希里、乌兹别克和老挝等8种外文版翻译出版,在国际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减贫发展与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宝贵参考。

“‘三进下党’等脱贫攻坚、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历史性,突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思维方法的哲理性,深厚的为民情怀、精准的扶贫理念、系统的改革发展思路和坚定的共同富裕信念,不断给人新的启迪。”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说,“我们愿同福建省和各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用好福建理论‘富矿’,讲好福建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