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元江:保护老品种稻谷“芯片” 赋能希望田野

发布时间:2024-09-25 23:07:50

  种子和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9月21日至22日,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作物品种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训班在元江县举行。培训班期间,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围绕“作物品种保护与利用”主题,共商作物品种保护与利用技术问题,共话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聚地方老品种特色产业资源,探索新时代元江乡村振兴产融发展新路径。

  主题演讲交流多元观点,议题分享激荡思想火花。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分享国家级、省级项目经验,交流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现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地方品种适应的贡献、农业保险案例等内容,通过主题演讲、主题对话、互动问答等形式,线上 线下进行精彩交锋,促进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主流化,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计,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大部分公众的意识、示范区公众的意识得到了提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超德认为,“项目实施四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希望这个项目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发展。”

  如何进行老品种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庆文向与会人员详细解析了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与杂交育种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及元江老品种焕发新活力资源优势,促进恢复农业老品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主要保护的是水稻老品种,在元江羊街这个示范点,我们是以蚂蚱谷和红河紫谷两个品种为主,这两种稻谷都是哈尼族人民长期种植延续下来的老品种,这些老品种与杂交稻相比,它在品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培训期间,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还深入元江县羊街乡坝木村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示范区,观摩中国起源作物蚂蚱谷和红河紫谷地方老品种的保护利用情况,现场进行经验交流,欣赏哈尼棕扇舞表演,品尝多样化梯田产品,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魅力,领略“梯田到餐桌”的价值,真切地守住老品种“家底”,留住老品种里特色“老味道”。

  “项目主要采取农民参与式的保护,以利用促保护,挖掘老品种的优良特性开发新的产品,然后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从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杨庆文认为,“通过对传统做法的改良,实现哈尼梯田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从而实现哈尼梯田产品到餐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得项目的参与各方都能够获益。”

  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简称“GEF项目”。项目自2022年在元江县实施以来,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的支持与帮助下,当地的梯田红米、蚂蚱谷等老作物品种得到有效保护,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元江县依托羊街乡坝木村阿郎邦克公司,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共带动坝木村农户500余户,销售蚂蚱谷1万余公斤、红河紫谷9000余公斤,销售额达到52万元,助农增收48万元,在守好种质资源这份珍贵“家底”的同时,为元江乡村振兴产融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思路。

  云南网通讯员 田双燕 周馗 刘政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