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再走青藏线——弘扬传承两路精神】一位将军的 “天路”故事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戈壁城市格尔木西北角密密层层的绿树丛中,静静伫立着一座年代久远的二层小楼——将军楼。
近70年过去,后人以这栋楼为中心,精心打造出镌刻城市格尔木前世今生的一座主题公园,被称为将军楼公园。
因路而生,因路而兴。回溯历史,格尔木这座戈壁城市的诞生和发展总是绕不开一位将军的名字——慕生忠。
70年前的格尔木仅有不足千人的游牧民分散居住,并没有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具体方位。当慕生忠带着西藏运输总队抵达这苇草横生、人烟稀少的地方,许多人问起格尔木在哪里?慕生忠指着脚下的土地:“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就这样,格尔木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
1954年4月,青藏公路破土动工前,慕生忠带着民工修渠引水,开荒种地,从千里之外的湟源县运来14万株树苗,种下格尔木第一批树木,紧接着又开垦了“27亩菜园”,后来,他们修建了格尔木的第一栋楼房,被后人命名为将军楼。
“那时候大家见面先看手,如果手上没有茧子和血泡,大家都瞧不起你。”8月5日上午,我们很荣幸地在将军楼公园遇到了慕生忠将军的儿子慕雅峰。这位73岁的老人不辞辛劳,与将军楼公园负责人一起带着我们来到天路纪念塔前以及将军楼里,讲述那段壮怀激烈的岁月。
1951年,第十八军独立支队进军西藏并初勘青藏线。根据指示,西北军区民运部部长慕生忠任独立支队政治委员。那年8月至12月,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圆满完成从青海进军西藏的任务。然而,由于这次进军的线路沿途地形极其复杂,工程造价高,远超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因而,初勘青藏线的结果令人失望。
1953年,西藏闹粮荒,西北军区成立西藏运输总队,慕生忠受命担任总队政委,从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征集1000多名民工和27000多峰骆驼,在这趟历经7个多月的运输中,有30名驼工和多半骆驼相继倒下。
接连两次进藏的艰难经历,让慕生忠萌生了修筑一条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的设想。为了修路,慕生忠从青海跑到北京,向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首长彭德怀汇报。在彭德怀的协调下,中央同意了慕生忠的修路请求,并决定先修建格尔木到可可西里段,拨出30万元作为修路经费。彭德怀又特意给慕生忠安排了兰州军区10名工兵、10辆十轮卡车、1200把铁锹、1200把十字镐以及炸药等物资。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农民工和战士,在格尔木河畔、昆仑山口、楚玛尔河,靠着钢钎、铁锤、十字镐拉开了一场向“生命禁区”进军的“战役”。他们边修路边通车,只用了79天,就把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
完成先期任务后,慕生忠乘胜追击,再一次到北京汇报工程完成情况,请示下一步工作。这次,中央拨出200万元经费,100辆大卡车,1000名工兵。筑路工程再次火力全开。
翻越风火山、唐古拉山,跨过黑河、当雄……1954年12月15日,青藏公路正式修抵拉萨。慕生忠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坐着汽车进拉萨的人。
1982年,72岁的慕生忠来到阔别已久的格尔木,来到让他魂牵梦萦的青藏公路。一篇当时的报道中写道:他举目远眺,满头银发在高原的劲风中飘动。很久,他突然扶住陪他前来的大女儿,庄重地说:“我找到了安睡的地方,等我死了以后,就把我埋葬在青藏公路沿线的昆仑山顶上,听着滚滚不断的车轮声,我才能幸福地长眠。”
12年后,慕生忠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子女把将军的骨灰撒向茫茫昆仑。每年,慕雅峰都会来到昆仑山口,祭奠父亲的英魂。
历经一代代筑路人的坚守和奋斗,今天的青藏公路已成为通往西藏路况最好、最为安全的“天路”。
作为筑路大军曾经的大本营,在如今的将军楼公园,有一座被称为“筑路忠魂”的宏伟雕塑,这是慕生忠将军和筑路大军跋山涉水、眠霜卧雪、劈山筑路的场景。雕塑里,慕生忠手指前方,神情坚毅,似乎正在指挥大军向前冲锋,而筑路人手里的“武器”就是十字镐、铁锹以及钢钎。
“筑路忠魂”雕塑后方,是为了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而修建的“天路纪念塔”,纪念塔呈“人”字形,据介绍,纪念塔平滑的一侧代表青藏公路,有枕木的一侧是青藏铁路,塔高39.16米,寓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历程之和为3916公里。塔顶部有一块红色建筑,形似祥云,又像一双冲出云霄的翅膀,寓意着格尔木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市经济腾飞。
(公保安加 潘 昊)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