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福建:两岸情相融 携手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4-09-19 16:19:46

这个夏天,两岸交流活动在八闽大地接连登场。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一批批台湾同胞跨海来相会,他们中既有“常来族”,也有“首来族”,还有的已经扎根福建。两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中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

6月15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上,10对两岸家庭举行结对仪式,互赠礼物。 记者 施辰静 摄 (资料图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福建不断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文化认同,推进根脉相连,进一步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着力打造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示范样板。

民心相通 共享美好

中秋前夕,在位于福州马尾琅岐的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台青梁博翔与200多名两岸同胞一起参加了2024年两岸同胞迎中秋联谊活动,提前庆祝这个团圆的日子。

从学生时期开始,梁博翔便热衷于参加闽台交流活动。如今,梁博翔已经从两岸活动的参与者变为组织者,他成立了福州六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策划闽台交流活动为主。

更让梁博翔感到欣喜的是,今年他被评为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受邀参加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并上台领奖。“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站在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我深刻感受到交流是两岸民心所向,我也将继续为两岸交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梁博翔说。

搭平台,聚资源。《意见》发布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更加热络。

盛夏时节,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如约而至,7000多名台湾同胞跨海而来。本届海峡论坛举办论坛大会以及四大板块50场活动,从寻根谒祖到经贸对接,从文化溯源到民生共议,从青春握手到畅想未来,两岸同胞互诉骨肉亲情,共绘融合愿景。

作为两岸青年交流的金字招牌,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以“互学互鉴·融合发展”为主题,活动从5月持续至12月,涵盖两岸青年共同关注的科技创新、就业创业、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内容。

……

在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品牌活动的引领下,今年上半年,福建举办各类涉台交流活动100多场,累计参与台胞超1.5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意见》提出的“开展棒垒球等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合作”,两岸青年以体育交流搭起了连心桥,开出了“融合之花”——

4月25日,福建省棒球队正式成立,来自台湾的2名教练员和6名运动员以“闽台联合组队”的形式加入,共同出征中国棒球联赛,在全国尚属首例;今年以来,福建举办了两岸青少年棒球邀请赛等各类赛事超过12场,已经初步实现“月月有赛事”,80多支台湾队伍参加;将棒垒球列入省级传统特色学校评估,推动闽台棒垒球交流10所试点校和100所联动校建设……

文脉相承 增进认同

闽台文化同根缘,隔岸难隔一家亲。《意见》提出,“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

妈祖文化在《意见》中提及最多,吸引了许多台胞来到“妈祖故乡”莆田,把以“立德、行善、大爱”为精神内涵的妈祖文化传播出去。

新学期刚开始,莆田学院的台湾教师林孟蓉又迎来了新一批“妈祖特色班”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林孟蓉教年轻学子从古老的妈祖信俗中提炼文创元素,助力妈祖故里文旅发展、文化传播。

从2018年入职莆田学院至今,林孟蓉一直专注于妈祖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或走街串巷探访妈祖宫庙,或参加妈祖文化交流活动,或带领学生进行乡野调研。

“乘着《意见》发布的东风,妈祖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也乐当两岸文化的‘摆渡人’。”林孟蓉说,今年暑假,她带着这些年田野调查的影像回到台北,举办了妈祖影像故事展,受到不少台湾民众的关注,“有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参与,妈祖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两岸同胞也会越走越亲”。

《意见》发布后,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趋向多元化,不仅涉及谒祖寻根、巡游祭典、缔结友好宫庙等,还包括举办研讨会、展览、文化节等。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春秋祭祀大典、妈祖金身巡安等活动持续举办,促进两岸同胞民心相通、心灵契合。仅今年4月在湄洲妈祖祖庙举行甲辰年“天下妈祖回娘家”启动仪式,就吸引了两岸近50家宫庙3000余人同谒妈祖,共祈福祉。

妈祖文化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珠,而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也在海峡两岸有着深厚根基与深远影响,是促进两岸同胞情感相通的重要精神纽带。

“作为与台湾距离最近、历史文化渊源最深厚的省份,福建深入挖掘闽台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方面成果丰硕。”台湾台南市文化协会会长周芷茹相信,通过加强闽台文化交流,能够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根脉相连 情牵两岸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游子归乡,思源念祖。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所诉,纵然海峡相隔,台胞们从未停止寻根问祖的脚步,更有人在寻家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台湾望族雾峰林家的祖籍地——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原先老旧的思永楼正在加紧进行修缮改造,在不久的将来将作为“迁台记忆馆”重新绽放光彩。同样在平和县找到祖籍地的台湾青年林智远,最近正忙着收集相关家信、资料等,要把林氏迁到台湾的那段历史找回来,一起共建“迁台记忆馆”。

“原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外地来福建的创业者,是个旅人;现在我知道了自己其实是个回乡的游子,这里是我的原乡。”几年前,在平潭创业的林智远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祖籍地平和县安厚镇,与雾峰林家同支脉。漳州的寻根之旅,让林智远萌生了修缮家乡古厝、发展乡村旅游的愿望。如今,在漳州、莆田等地,他带领团队打造乡村文旅项目,寻找承载着闽台同胞的那份乡愁记忆。

福建作为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是大多数台湾同胞的原乡。《意见》提出,“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开展闽台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活动”。位于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一个缩影。该馆馆藏2万多件涉台文物,收集谱牒涉及167个姓氏近万册、两岸家书近3000件。开馆以来,为两岸同胞寻亲寻根提供服务,先后接待两岸民众族谱查询和对接400多批次。

“找到了,找到了!”7月20日,在南安市翔云镇梅庄村的“象山梁氏宗祠”里,来自台湾彰化的梁铭松老先生手捧泛黄的支系族谱,对照从台湾带来的族谱激动地说:“这里就是我的祖地!”

这已是在台湾博物馆原馆长施明发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在泉州圆了寻根梦的第五位台湾彰化县梁氏后人。随着一个个两岸梁氏族谱的对接,通过详尽的史料搜集、比对与分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功补全了梁氏族谱中缺失的29世至32世的关键信息,实现了梁氏后人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寻根梦。“每一个返乡的游子都如种子一样在发芽,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梁氏子孙回来寻根谒祖。”施明发说。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福建持续推进“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征集工作,支持闽台宗亲、乡亲、姻亲利用这些档案文献开展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活动,让更多台湾同胞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今年,省档案局等部门加大“迁台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征集力度,仅泉州市就累计征集到相关档案文献5063件。此外,“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系列展览在福建多地举办,截至6月底,已累计接待3880多个团队、49.1万人次参观,其中台胞2万人次;展览6次入岛,今年6月,在台湾宜兰举办“文脉流长——科举制度在台湾”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吸引台湾民众2500多人次观展。(记者 汪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