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越剧,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发源于嵊州,是嵊州明亮的文化底色。嵊州文化源远流长,以“百年越剧诞生地”闻名于世。近年来,嵊州把打造越剧文化圈作为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民生实事、擦亮城市文化IP的重要工作载体,使越剧之乡的传统优势得以延续和发扬,同时全力促进越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带动产业发展,助力文化润富。
为深入探访越剧底蕴与魅力,推动青年大学生更加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戏剧文化,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专业的青年学生志愿者组建嵊州邮梦人乡村振兴发展成就观察实践团,赴浙江嵊州开展“AI越至嵊,乡音传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全方位探寻越剧文化IP,立体化感受非遗魅力
120多个戏迷组织,26个越剧文化示范村,诞生于东王村的越剧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繁荣发展,2023年首届“村越”好声音更是在全网收获累计3900余万人次的点播量。7月10日至14日,实践队员采访了嵊州的村民、各年龄段学生、村越演员、国际越剧爱好者、嵊州文化馆工作人员、越剧名家倪锦锦老师,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越剧文化的发展与现状。实践团来到第二届村越比赛现场,专访文化馆工作人员,了解到在各村镇文化礼堂开展的村越是推进越剧“进校园、进剧场、进社区、进礼堂、进广场、进景区”的六进活动之一。2024年村越将扩展至全国范围,掀起“越剧热”,此外还有民间越剧节、越剧戏迷大会、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等活动,也已成为嵊州公共文化最美的风景。在越剧艺术中心,团队专访了越剧名家倪老师,深入探讨了越剧非遗亮相杭州亚运会;越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越剧文化创新及不同年龄段越剧爱好者剧目推荐等。辨别道具、认识水袖、敲击鼓板、扬马鞭、耍花抢,团队沉浸式体验了越剧魅力,同时以录制微团课的形式助力越剧传播。
推动越剧的时代创新,推广“越剧+文旅研学”
团队调研到,源自农民辛勤耕耘之余的田头歌唱,越剧独树一帜之处在于其根植于民间土壤,有着清晰可考的诞生地。在随处可见的剪影墙、墙绘、被唤醒的古戏台,团队从无处不弥漫着越剧元素的越剧诞生地东王村出发,以线下调研与线上传播形式结合,推广其从落地唱书走上舞台,紧贴百姓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创新发展中留下丰富而宝贵文旅资源的历程。经由越剧艺术中心、越剧艺术学校、中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再到越剧小镇非遗街,团队体验到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借助AI等现代技术,越剧文化传统保护与现代转型、越剧文化圈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事业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势。团队积极将调研成果凝练为“越剧 文旅研学手册”并反馈当地,促进越剧传承保护与文旅创新升级。
越剧微课堂进社区,志愿服务联动传非遗
团队将越剧图片和唱段视频融入AI技术,以微课堂形式参与社区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公益暑期课堂。队员们以越剧名剧《追鱼》动画片段为引,童趣式宣讲、互动式提问,以生动风趣的语言传播了越剧起源、服饰、妆容特点,介绍了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鬃烈马·投军别窑》。团队积极联动市民政局、慈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鹿山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社工站、未保站)开展非遗手工制作,美味餐点制作、安全知识宣讲等系列活动,文化浸润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为困境家庭子女答疑解惑,为暑期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越剧非遗的时代传承与文化创新,让其在中外交流、赋能经济、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越剧文化IP,探寻越剧与旅游产业、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越剧的传播范围,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南京邮电大学 柯卉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