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赴远方,异乡授业韵声长。
2024年7月,量教有为团队再扬帆。24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秉持一致的信念,汇聚于此。再次前往云南省大理自治州洱源县焦石洞完小,为孩子们带来知识与欢乐。
从东南的繁华胜地一路奔赴西南的边疆僻壤,历经 40 多个小时,行程超过 2500 公里,一路可谓是奔波劳顿。团队从广袤的平原出发,穿越起伏的丘陵,仰望高耸的山脉,俯瞰流淌的江河。这一路的行程着实让人疲惫不堪。然而,当迎来孩子们热情的迎接,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一路上的辛苦瞬间就化为乌有。
今年的社会实践在时间安排上与往年有所差异,导致团队无法在学校开展教学。尽管缺少学校那种专业的教学条件,但是团队成员和孩子们依然怀着共同成长的愿望,每天无论风雨,都会按时前往村委会会议室,依照计划推进课程。
针对洱源县焦石洞完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团队进行个性化课程设计。通过亲和交流探知学习进度,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老师们科学分配每日课程,实施分年级教学,切实协助学生化解上学期的难题,激发其求知热情。除了计划内的学生,团队成员也给突然来到幼儿园的小孩子们带去不同的快乐,教导他们唱童歌,一起做游戏,向他们传授各类折纸玩具的做法。对于初中学生,团队成员专门一对一进行疑难问题的解答,做到了因材施教。
除了语数英三门基础课程之外,团队还设置了特色课程与声乐、书法、绘画等艺术性课程。去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同时能够有所收获,感受到学习的别样乐趣。体育室外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中量大特色的太极拳,也被团队带到了洱源。太极拳中的一招一式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专心投入学习这一体育项目。作为“量教有为”特别关注的心理课程,旨在去解孩子们的内心,解开他们的心结,滋润他们的心灵,主力他们的内心健康成长。山区孩子的心理问题总是容易被忽略。老师认真准备了认识自我和校园霸凌等专项课题,放眼于最容易发生的校园心理状况,帮助孩子们更好的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团队重点参观调研了洱宝话梅与蝶泉乳业两大代表性企业,深刻体会到了洱源县传统产业的独特魅力和蓬勃发展态势。
洱宝话梅作为洱源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品质闻名遐迩。深入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参观了从梅子种植、加工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运作。企业不仅注重梅子的品质控制,还积极创新,研发出多款深受市场欢迎的梅制品,如炖梅、苏裹梅、雕梅等,充分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洱宝话梅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当地梅子种植业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另一家企业蝶泉乳业作为洱源县乳业的领军企业,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司依托洱源优质的奶源资源,坚持科学养殖、绿色生产,生产出了高品质的乳制品。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蝶泉乳业在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乳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此外,企业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乳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传统产业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团队主要调研了扎染,邓川汉调和乳扇三个传统文化,从穿唱吃三方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统。
在青白扎染坊中,目睹匠人们以匠心独运的手法,将简单的布料转化为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艺术品。这一技艺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趣,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保护和传承扎染技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邓川汉调则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展现了白族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才华。聆听赵润香老师的歌声,并且在其指导下学习对唱,在山歌悠扬的对唱中感受劳动人民最纯真的爱情故事。感受到了汉调音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历史积淀。
团队参观了乳扇的制作过程,了解了其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民间传说。并且在一家传统手作乳扇的店铺体验了乳扇的制作,感受到了来自传统美食制作的魅力。
(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量教有为团队 张佳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