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当前采煤塌陷区村庄治理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发布时间:2024-09-17 21:43:31

一是塌陷区地质环境日渐复杂,村民安居面临挑战。采煤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日益复杂化,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裂缝、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这些灾害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形态,还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8月6日,南方周末《活在积水和裂缝里:鲁西南采煤塌陷区村庄难题》报道,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煤炭资源丰富,长期开采留下了大片“生态伤疤”。据当地媒体报道,现已累计形成塌陷地69.25万亩。采煤塌陷成为困扰鲁西南多年的社会民生难题,随着地⾯沉陷,原有的耕地、⽔系和村庄遭到破坏,村民生活由此被迫中断。另据济宁新闻网,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治理稳沉塌陷地54.17万亩。但是,由于历史包袱重、治理难度大,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因此当地村民面临“来来回回被水淹”的困境。上述报道中,记者采访某村民刘怀念了解到,大约2017年开始,村里的房屋开始出现明显裂痕,缝隙越崩越大,有的甚至能塞进去一个拳头。到了2021年之后,几乎年年进水,2022年最为狼狈,来来回回淹了七八遍。他记得,第一次来水是在半夜,如果不是被家人叫醒,甚至有生命危险。“半夜俺大侄子来喊我,起来一看,水都漫到床头了。”2024年5月18日,海报新闻《陕西神木一村庄地面下陷、房屋裂缝、水源干枯,村民担心安全睡帐篷》报道,5月10日以来,陕西省神木市迎宾路街道大柏堡村小墩沟小组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地质灾害。村庄周边地面发生明显下陷,房屋裂缝日益严重,水源逐渐干枯,村民们的安全感受到了严重威胁。2020年9月,新京报《正在下沉的鸡东煤矿采空区村庄:有村民溺亡、亟待搬迁 》报道,一份鸡东县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今年出具的《关于鸡东县鸡东镇荣华村塌陷问题进展情况报告》显示,荣华村属煤矿采空区,整村受附近沈煤集团鸡东煤矿采空区塌陷危害。当年8月,一位村民在“湖”中意外溺亡。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压力,村民安置成为难题。采煤塌陷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巨大。2024年2月6日,中国能源报《也谈煤炭资源枯竭矿区转型》报道,煤炭矿区一旦煤炭资源储量被开采枯竭,不进行转产和转型发展,这个矿区的生存就难以为继。同时,煤炭老矿区一般有几万名员工和十几万名员工家属,这些员工在这块土地上靠煤“吃”煤,一旦煤炭资源枯竭,员工就失去了工作岗位,矿区员工就会因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传统农业在复杂地质情况下难以为继,村民的生计问题尤为突出,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在上述南方周末针对济宁采煤塌陷区情况报道的文章中,62岁的南挖村村民蒲余珍表示,塌陷田土质本来就贫瘠,随着时间推移,加上是不是就来一次的涝灾,几亩薄田渐渐都结不出穗子来。另一户村民徐章英表示,前些年找到养猪的门路,在院子里盖了圈舍,搞起养殖。在此前后,他家还购置电炉、屉笼、搅面机,利润可观。2018年未防备涝灾,设备基本泡毁,百十多头猪也没办法救出来。同时,居民安置是采煤塌陷区治理中的一大难题。一方面,部分村民对安置政策不接受,认为补偿标准低加重生活负担;另一方面,相关企业不作为,补偿款迟迟不到位群众生活难以改善。2024年5月15日,新京报《陕西神木煤矿采空区村民房屋开裂,街道办:仍在商讨搬迁方案》报道,小墩沟小组位于煤矿采空区,近些年大量房屋出现裂缝,地表也发生塌陷,部分被影响的村民已经到市里租房居住。受访村民表示,属地政府的安置方案是给他们批一块新的宅基地,他们需要搬迁过去重建房屋。但多位村民表示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搬迁。2023年11月9日,百度号“北京市盛廷律师事务所”刊文《山西长治煤矿搬迁,补偿不合理,“拆一还一”都达不到?》报道,因涉及采煤扰动区搬迁补偿纠纷,山西长治的鲁先生等多户村民找到律师寻求法律帮助。据了解,鲁先生等人的房屋在采煤扰动区搬迁范围内。2021年,村委会张贴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告诉村民:选择产权置换方式的,按照1:0.65补偿;选择货币补偿的,每平米补偿3100元。至于过渡费的标准和其他搬迁费用,则未明确。其他村民的情况也与鲁先生家差不多,按照该补偿标准,村民的原有生活水平将被大幅降低,未来生活得不到保障。2017年3月,中国青年报《准格尔旗采煤塌陷区搬迁 5000万补偿款去向成迷》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唐公塔村因煤炭公司采煤造成大面积塌陷而搬迁。相关居民在领完补偿款后发现,不仅补偿资金被村委会挪用,还有多笔补偿款被转移,粗略统计有超过5000万元的补偿款不知所踪。

三是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生态修复面临困境。资金筹措与政策扶持是采煤塌陷区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治理资金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资金缺口较大。2024年3月22日,攀枝花市西区发展和改革局官网刊登《加大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支持力度》提出,作为资源型城市,西区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造成“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状况,导致土地沉陷、建筑物及配套设施损毁、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产业结构单一等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受“先生产后生活、先工业后城市”影响,基础设施及配套严重滞后,成为城市化进程的突出瓶颈;财政投入缺口大,累计关闭煤矿千余家,治理主体已灭失近95%,需由政府承担治理责任,地方财政负担沉重。2024年6月21日,在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JY162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目前淮北市尚有20万亩采煤沉陷区亟需治理,根据淮北市当前的亩均治理成本,每亩约10万元(含土地及遗留附着物补偿资金),总治理资金高达200亿元。而且每年新增采煤沉陷地约6000亩,治理资金缺口巨大。同时,淮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亟需国家和省级层面重大项目的支持。2019年以来,淮北市连续三年向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申报了淮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但均未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其中2021年度申报项目涉及淮北市生态保护修复面积85.11万亩,总投资34.94亿元,其中申报中央专项资金支持10.3932亿元。此外,受制于生态修复技术,塌陷区生态恢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塌陷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修复难度大;另一方面,缺乏高效、低成本的安全开采方法。2020年9月7日,中国能源报《充填开采“高成本”难题何解》报道,康格公司副总经理施现院指出,“随着充填产能的提高,矸石和粉煤灰的消耗量逐年加大,新型充填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将进一步增加充填开采成本”。同时,多家采用充填技术的煤炭企业向记者反映,国家层面出台的支持充填开采的税收政策中优惠力度底,且未能根据区域性特点分别制定,矿区开采条件相对较差的矿井,实施充填开采成本压力很大。

对策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结合采矿塌陷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居民安置、经济发展等因素,编制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规划。对塌陷区村庄进行空间优化布局,对于不适宜居住的区域,应引导居民搬迁至安全地带;对于有条件进行修复的区域,应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发展适宜的产业。二是实施分类治理。根据塌陷区的不同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类治理。对于轻度塌陷区,可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修复加固;对于中度塌陷区,在修复的同时可考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对于重度塌陷区,应优先考虑居民搬迁和生态修复。结合地质、生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政策引导等手段,实现塌陷区的全面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强与上级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利用相关政策优势,为采矿塌陷区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采矿塌陷区治理。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治理项目提供贷款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