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来到了红旗渠旁的“红旗渠1960民宿”,“1960”意味着红旗渠是从1960年开始修建的。这个民宿的前身是修建红旗渠的指挥部。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民宿的老板娘,她和我们讲述了一些有关红旗渠的故事:
1、红旗渠的修建。 “五十万林州人,三十万进太行”,是对当时修建红旗渠的真实写照。红旗渠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缺水问题而修建的。据说当时无论是十几岁的少年,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要能奉献一份力量的,都会投入到红旗渠的修建当中。
2、游客情况。老板娘提到无论是本地的游客还是外地的游客数量都很丰富,特别是有很多老一辈儿的爷爷奶奶会慕名而来,还会有中小学的学生来这里进行研学活动,也会有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这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来领略红旗渠的风采,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观场面。
我们采访到修建红旗渠亲身经历者的后代,她向我们讲述了父辈修建红旗渠的艰难以及时代的落后:大娘说当时缺水非常严重,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甚至还有人因为缺水而上吊,所以修建红旗渠势在必行。这是在天灾面前的一次人与天争,这是所有林州百姓齐心协力,克服万难去完成的一件“不可能的事”。大娘提到现在的年轻人享乐意识泛滥,希望当代青少年能够学习老一辈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那一代的人都十分地节俭勤劳,鼓励年轻人多去了解和学习。
实践团成员顺着山路,沿着红旗渠一路参观前行,跟随习总书记的步伐前往青年洞参观。通过徒步攀爬红旗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山路的陡峭,从而也能深刻感受到当时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与不易。
在参观青年洞的途中,我们遇到了华侨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组成的教师实践学习团队。在互相了解后我们一起合作参观学习,同时互相学习对方学校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华侨大学马克思学院的副教授刘以榕老师,他说道:“来到红旗渠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克服困难,改天斗地,改变家乡的面貌,要艰苦奋斗,没有吃苦的精神,红旗渠干不下来。作为中国人来讲,我们要爱国爱家,建设美好的家园。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是红旗渠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同时我们也采访到了泉州师范学院的赖鸿老师,他说道:“虽然新时代条件变化了很多,但我们还是要弘扬传承他们持续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学校来这里就是想要去学习和传承这种滴水穿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我们的条件不像以前那么艰苦,但这种精神还是要一直保持的。”
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时林县人民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十万大军战太行”的这种破釜沉舟的勇猛和坚定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纤一双手,迎难而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极度干旱状态下他们的绝望与无助,但是也能看到他们在与天斗,与地斗,挑战大自然,为自己谋出一条生路的坚定。
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来到了分水闸,作为红旗渠总干渠的分水枢纽,将总干渠的水流分为三条干渠,分别流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灌溉。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特别是在打通分水岭隧洞等关键工程中,他们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困难,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我们同当地村庄井头村办公室取得联系,邀请村联委进行座谈交流,村联委就红旗渠现在的作用提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经济发展。红旗渠现在和旅游业、服务业接轨,红旗渠景区还通过联合周边村民经营商铺、餐厅等方式,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此外,红旗渠还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2、提供日常用水。在红旗渠建设期,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地人民的日常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然而,随着林州市自来水系统的逐步完善,目前红旗渠水已主要用于农业灌溉,而当地居民的日常饮水则主要依赖于自来水系统。
3、精神传承。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一精神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由林州市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
村里有很多参与过修建红旗渠的老人在乘凉闲聊,我们和当时经历了旱灾,并且参与了红旗渠建造的老一辈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凭借简陋的工具和坚定的信念,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这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北京交通大学 牛乾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