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廖珮君:服务教育我永怀热忱

发布时间:2024-09-13 10:12:27

原标题:廖珮君:服务教育我永怀热忱

廖珮君(中)指导学生设计创意产品。(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9月13日报道(海峡教育报记者 苏琳 福建日报记者 雷光美)

8月,由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廖珮君等教师指导的《艺“鹽”棠——学以致用助力非遗盐产区降本、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项目,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这名台湾教师再次引起关注。

2018年9月,廖珮君从台北来到泉州,忙教学、做科研、打比赛,从零做起。在她看来,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虽难度很大,但含金量高,既有挑战性也很有意义。她以“永怀热忱”的心态,在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实践和泉台两地双创教育融合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注痛点 解决问题

“创新创业赛事为什么这么难?比如选题,有很多孩子抓的‘痛点’,其实是没有经过实际调研而闭门造出来的。我都要带学生出去调研,他们才会知道外面的市场到底怎么样。”廖珮君说,她会和学生反复强调“社会使命”——要挖掘企业真正的痛点,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位于泉州市泉港区的山腰盐场是福建省第二大盐场,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一个传统的盐产业基地。然而近年来,盐场在经营上遭遇瓶颈,设计、推广、营销等方面都缺乏支持。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山腰盐场和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联合的《艺“鹽”棠——学以致用助力非遗盐产区降本、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项目应运而生,针对传统产业的需求和同业短板,来自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及数字传播等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

据介绍,项目团队开发了六大系列产品——研学产品、刮痧器、海盐香皂、龙灯、客制化定制产品和派遣服务,并精心设计了具有质感的包装。研学产品从课程设计、团队征集、培训、解说员派遣到研学手册和宣传视频的制作,提供了立体服务。

这类项目不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是职教学生成长的加速器。它搭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舞台,促进学生技能精进与创新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该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生动实践,吸引更多目光投向非遗文化产业,为非遗的现代表达开辟新路,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增值。

以赛促教、促学、促融合

廖珮君说,她在台湾其实是办补习班出身的,没想到能有今天的成果。在攻读教育学博士的过程中,出于个人兴趣,她看了很多关于大陆的书籍,有了来对岸的想法。

“在台湾,很多老师是在职博士,既有教育学背景,又有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适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展拳脚。我很有幸被有缘人推荐给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并一直走到了今天。”

在省内,廖老师是公认的“打竞赛很厉害”的人物,国家级省级奖项和各种创业导师名牌加身。“通过参与各类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学生能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跨学科深度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但很多老师不愿意碰,因为很难,需要长期奋战。一般的学科竞赛时间跨度小,而我们这种项目可能要培养好几年才能见成效。”她介绍说。

白天指导学生学业及项目,晚上熬夜搞科研,是廖珮君的日常。她不辞辛苦,以各类双创竞赛为抓手,不断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融合”,推动学校在工业设计、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

廖珮君指导的项目经常是跨专业、跨行业甚至跨地域的,不仅大陆学生参与,她也指导台湾学生通过参与大陆赛事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融合。去年,台湾高苑科技大学学生赖婉宜在她的指导下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获省级一等奖。此外,廖珮君执笔的有关完善台湾教师引进机制和管理体系方面的论文,也被台盟中央、台盟福建省委会和省政协采用。

“教育是全方位的服务”

从台湾补习班业者到大陆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名师,在廖珮君看来,教育其实是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有售前服务、中期指导,甚至还有售后服务,贯穿学生从就读到就业甚至婚姻、家庭的全程。

在打比赛的过程中,廖珮君不仅全程指导项目进行,还重视缓解学生在一轮轮答辩前的紧张心理,帮他们树立自信。她有一些特别的方法,比如带学生做一些诸如“帮扶空巢老人”的公益项目。她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尊老爱老之心,也能推动他们触景生情,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

“我要求学生选题立项后必须结题,这一点我很严格。从选题开始一路做下来,你能看到学生的成长,就像看到自己孩子一样高兴。”她说。

“从台湾来到泉州,我延续了服务教育发展的理念,感觉越做越顺。我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怎么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不管是课程还是项目,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她的帮助。我和不少学生因此成了好友。”

眼下,廖珮君正对几年来双创教育的实践作总结,对《“精准指导·全程帮扶”的个性化双创教育新模式》的教学成果作进一步修改。这一模式,正是为了解决学生创业项目集中实训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资源开发和整合薄弱等实际问题,也是廖老师“服务”双创教育的经验之谈。

“服务补习班学童与服务高校青年自然不同,但教育不分大小,我服务教育的热忱永远是一样的。”她由衷地说。(苏琳 雷光美)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