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汇集各方智慧力量 共谋地球更好明天——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 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4-09-07 08:11:18

原标题:汇集各方智慧力量 共谋地球更好明天——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 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侧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迎来了建站30周年。

9月5日至6日,以“瓦里关曲线——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主题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在西宁市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瓦里关山举行。

来自中国气象局及部分省(市、区)气象局代表、国内专家学者、国际组织及境外代表、省内相关部门代表等1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大美青海,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自1994年起,这座矗立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瓦里关山的璀璨明珠,便以响彻世界的‘瓦里关曲线’成为了全球气候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声音与力量。”6日9时,交流会主场活动准时拉开帷幕。

会场内华灯璀璨,座无虚席,专家学者们共同聚焦大会主题开展交流研讨,精彩的发言不时引起阵阵掌声,气氛热烈而隆重。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青藏高原作为敏感区和气候稳定器需要高度重视的科学问题,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自1994年9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对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的监测任务。

“30年来,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及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国气象人在瓦里关这片土地上克服困难、挥洒汗水,书写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精彩篇章,见证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视网计划在中国落地生根,见证了中国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风雨征程,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磅礴时代。”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在致辞中表示。

“瓦里关站的观测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非常好的指示和代表意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车慧正在5日的学术交流中提到,瓦里关站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员通过30多年的坚守,取得了一些高质量的数据,通过他们的奉献,让我们能够客观准确地来刻画全球气候变化的幅度,让我们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保护地球作出中国贡献。

会场外,一幅幅精心制作的主题展板展示着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自建站以来,开展业务观测、交流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观测规范,瓦里关站陆续开展了气象、酸雨、气溶胶、臭氧柱总量、反应性气体、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等7大类24项200多种关键大气成分要素的观测,每天产生20多万条数据,大部分项目24小时连续观测。目前拥有国内连续时间最长的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序列。

从1994年至今,瓦里关站持续向全球提供了近30年连续、准确、第一手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CO、CH、NO、SF、CO、稳定同位素等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数据,这些观测数据是我国对全球大气科学的贡献之一。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瓦里关站的观测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指示意义和科学基础,所以青海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最脆弱和敏感的地区,怎样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这是未来青海和青藏高原需要积极考虑的课题。”她说。

“我们要进行气候的研究必须要知道温室气体的变化,温室气体是引起大气变化的主要因素。”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说,草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草地在变暖、变湿、变绿,其中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努力的结果,目前来看青藏高原的碳汇能力是在不断增强,我们要努力让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越来越强。

30年栉风沐雨,一代代高原气象人和一批批气象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凭借30年积累的海量数据,绘制了业界闻名的“瓦里关曲线”,揭示出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与气候变化的深刻关系,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有请德力格尔、李富刚、张晓春、朱庆斌、黄建青、孙俊英职工代表和村民代表上台……”主场活动中,为了传承弘扬瓦里关精神,与会领导嘉宾向作出贡献的职工和为探测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村民颁发了30周年纪念章。

跟随现场技术交流的脚步,攀上瓦里关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显得苍凉辽阔,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孤独地坐落在这高寒缺氧的荒野山巅之上。

走进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近地面采样系统、双通道气相色谱在线观测系统……实验室内整齐摆放着用于大气观测、分析等的先进仪器设备,工作人员依次介绍,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认真聆听、仔细发问,不时低声交流,详细了解这些瓦里关气象人为全球提供可靠基础资料的重要工具。

“因为瓦里关站建在这个地方,会吸引很多科学家来这里,他们回去之后也会向外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个站,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会为青海带来很多的机会。”首次来到青海的全球大气监视网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格雷戈里·卡迈克尔高兴地表示,自己在大气观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一直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这次有幸能亲自来看一下瓦里关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自建站前期论证阶段就参加工作,今年即将退休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副高级工程师黄建青,亲历瓦里关站工作生活场所不断的变迁更迭,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瓦里关气象人的艰辛奋斗。

巨大的成就,惊奇的伟业。在黄建青看来,“瓦里关曲线”就是来源于一群籍籍无名的气象人每一个俯首案头、潜心研究的日夜。这正是瓦里关气象人“耐得住寂寞、攀得上高峰、守得住初心”精神的充分体现。

(田得乾 石成砚)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