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永平水泄乡:产业旺了 集体强了 村民乐了

发布时间:2024-09-06 10:07:59

  原标题:生活里的永平味道|水泄乡:产业旺了 集体强了 村民乐了

水泄牛场航拍图

  初秋的彝乡水泄,天高云淡,青翠满眼,处处展现着勃勃生机!

  沿着崎岖蜿蜒的公路,记者前往建在乐把村阿朗自然村的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水泄牛场)采访。进场路边连片种植的青储玉米长势良好,有村民抢抓时机在烤烟地里套种青储玉米。

  走进2栋宽敞的牛棚,壮实的上百头肉牛在四排牛栏内一字排开,二十台风扇在不停地工作,为肉牛降温除热,场面着实壮观。

水泄牛场

  “这是一期,我们投资了600万元,建成2200多平方米养牛棚以及其他附属设施。4月份开始养牛,现在存栏200头,发动周边群众种植饲料青玉米550亩。”“二期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牛棚2栋面积2200多平方米及附属设施。一二期计划肉牛存栏达400头,发动群众种植饲料玉米1000亩以上。同时,引导带动各村群众养殖肉牛,提供养殖及种植饲草技术,每年要向群众收购青储玉米1000吨以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人。我们希望共同做大做强水泄肉牛养殖这一特色产业,最终实现企业、村集体、养殖户共同致富。”大理康之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水泄牛场负责人李志坚对肉牛养殖前景信心满满。

  据了解,这是水泄彝族乡以党建为引领,深度探索“支部 企业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9个行政村抱团入股作为村集体经济与大理康之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开发利用广阔的山地资源,建设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的成果。

水泄牛场

  一直以来,各行政村都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但效果仍有差距,带动群众致富不明显。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只是简单搞资产承包、租赁,没产业、收入少、没余额,“家底”不厚实,使得村干部的管理少了“底气”。

  水泄彝族乡党委清楚认识到村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咬定“创新发展”不松劲,冲破地域观念的思想壁垒,破除“单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行政村抱团入股与企业合作发展产业,以租赁方式获得收益,使村“两委”肩上有责任、心中有理想、脚下有行动,走稳走好“一乡一业一特色”的发展路子,最终实现“壮”了企业、“肥”了村集体、“鼓”了群众腰包。据了解,全乡9个行政村抱团入股集体经济共85万元。

  “我们村入了10万元股,按规定每年5%分红计算,村集体年收入为5000元。原来我们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数额小,公益事业做不了,也带动不了群众增收,就存在银行里变‘钱’。现在入股到牛场,既盘活了资金增加集体收入,又能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狮子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桑永雷觉得这种发展方式很好。

李子松夫妇在烤烟地里套种青储玉米

  “牛场收购青储饲料420元一吨,这么好的赚钱机会,我不能让地给闲起来,烤烟马上就采收完了,抓时机地里套种上青储玉米,今年我家套种了15亩。牛场建在这里我们很受益呀!”在烤烟地里套种青储玉米的李子松乐开了怀。

  “以前,我在外省打工养家糊口,因家里的老母亲年老体弱需要照顾。今年,我就来牛场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到钱。牛场里打工,我真的很受益!”家住瓦厂村大丙龙村民小组的李建杨高兴地说。

李建杨在打扫牛圈

  “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只有村集体经济强了,农民共同富裕才有根本保障,农民才会关心和支持农村公共事务,基层党组织才有更好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水泄乡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的运行模式,使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与农户形成互利互惠关系,企业实现健康发展,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成功走出一条聚资源、优服务、强辐射的产业链路子,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字正张叶建莲李冰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