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60名中外媒体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高品质文化成果
9月4日上午,由2024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采访活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来自赞比亚新闻通讯社、肯尼亚广播公司、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40余家中外媒体的近60名中外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体验并感受高品质文化服务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以其独特的“运河之舟”造型,吸引了众多中外记者的目光。这座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的博物馆,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和休闲水街组成,设计理念源自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元素。
中外记者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珍贵的展品吸引众多记者驻足。千龙网记者 耿娟摄
博物馆内,“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生动还原了大运河的历史发展演变。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吸引了乌干达《新远景报》记者BBAALE ADRIAN BWANIKA不停按动快门,“博物馆所展示的独特的大运河历史、北京的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随后,记者们前往开馆半年多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这座以“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为设计理念的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藏书量高达800万册,阅览坐席达2400个。
中外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与数字人进行互动交流。千龙网记者耿娟 摄
记者们参观了元宇宙体验馆,与数字人进行互动交流,还体验了智能化立体书库等现代化设施。对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赞不绝口。肯尼亚《星报》记者BRYAN MORRIS表示,这是一座十分现代化的图书馆,高科技设施的应用让它充满了未来感与便捷性。
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了北京艺术中心。该中心作为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其外形设计取自运河古粮仓造型,总建筑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投运后,它与国家大剧院一起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剧院综合体。记者们参观了歌剧院、戏剧场、小剧场等场馆,感受了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记者们纷纷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是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金名片”,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他们将通过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形象。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