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产业转移新优势 共建国际合作新高地”,欢迎收看由云南网制作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在线访谈。
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云南工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转型发展的主抓手。如何把好产业引到云南来?本期,云南网特别邀请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研究员张维,就“共话产业转移洼地,云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工业体系”主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主持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转移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请问什么是产业转移?目前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其驱动因素主要是什么?张维:产业转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通俗来说实际上任何事物、任何区域、任何产品、任何产业都有生命周期。比如说产品,本来没有一种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越来越多人接受这个新产品,随着潜在竞争对手和替代产品出现,产品销售慢慢衰落了,这个曲线是产品生命周期曲线,而系列产品迭代组合形成的曲线称为产业生命周期曲线。
按此理论,某区域通过把产业引进来,进入导入期;经过培育和发展,该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期;然后再发展进入成熟期,给当地带来税收,解决就业问题,带来很多便利;但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整个产业又进入衰退期,这样一条曲线形成了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对于区域而言,有发达地区和发展中的地区,产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的在其中的转移就形成了区域经济中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比较学术的定义就是生产力在不同生产要素地区的布局。通俗的解释就是,原先我们这里没有,其他地方有,但是在那个地方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在我们这个地方生产成本降下来,同时我们这个地方又有很多市场适合来生产这个产品,产出来以后又卖出去,是不是它更适合到我们地方来生产,从原先那个地方转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这样的活动称之为产业转移。
从工业革命开始,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四次:第一次是从最早应用蒸汽机的英国转到美国;第二次是美国半导体产业转移到东亚的日本,日本发展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次则是韩国和周边国家承接了日本的半导体相关的产业;第四次则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逐步向中国大陆进行制造业产业转移。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整个路径中间体现了优势互补。比如说某个地区某一个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人力资源成本必然高,在本地生产就不经济,必然找到资源、能源、人力资本等更适合的地方承接,或者有更广阔的市场来消费现有产品,产业就到那个地方转移,这就是产业转移的规律。一般来说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密集型产业。
未来,产业转移应该是向云南周边的南亚东南亚转移,这是第五次产业转移。云南如果能够很好抓住这次大趋势,对云南产业发展也好,经济社会发展也好,会大有益处。
主持人: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经济结构、产业升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张维:产业转出地和产业转入地实际上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产业从甲地转到乙地,甲地称为转出地,而乙地称为转入地。产业转移涉及资源、环境、空间、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变化,转出地的产业转出以后,对能源资源和土地的消耗自然降低,比如原先以制造业为主,现在制造业部分环节转出去以后,留在本地的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服务业和衍生出来的在城市发展的科创等都市工业,制造业承载的劳动力资源也就成为剩余劳动力资源。比如苹果手机,生产在富士康,但研发和销售都在美国加州,就是传统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产业价值链的较好的环节留在原地,促进其升级,吸引全球优质人才去美国搞研发,全球金融资本和全球优秀营销人才都来了,其服务业和新经济就更发达。另外就是人才,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某个地方聚集,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产业转移带来的好处。
但产业转移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当某地将制造业外迁了以后就会带来另外一个方向的问题,就是产业转出后,没有传统制造业底座,如果处理不好地区的发展上限是有问题的,会带来不利影响。
对转入地来说,首先就是可以补齐产业链环节,比如云南省偏重于传统有色的前端,引入深加工以后,将产品链一直往后延伸。第二,企业来了带来了税收,当地的财税也发生了变化。第三,吸纳了当地的就业。
但对于转入地也存在不好的地方,产业的转移也带来了当地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所以,任何事情都像一个硬币有两个面。
主持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目前云南承接产业转移基础概况是什么?张维:首先我大概介绍下云南的整体产业情况,云南主推的产业从最早的五大支柱变成八大产业,再到现在说的“三大经济”。目前云南十大重点产业中,八个都是超千亿,比如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烟草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四个产业产值都在3000亿元,装备制造、先进制造都是在2000-3000亿元,绿色铝和硅光伏两个产值都在1000-2000亿元。这些都是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基础,不管产业发展在哪个层级、处于价值链的哪一个阶段,有这些产业基础才可能承接产业中间云南缺失和需要延伸、和需要价值提升的部分。第二,云南产业增速比较快,2021-2023三年期间平均增速20%,工业投资增速也近似,产业投资的增速在整个投资增速中间大概占50%,这也是很好的基础。
对于优势而言,我个人认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第一是气候,气候有利于吸引人才,这是比较优势。举几个例子,北京的望京、美国德州的奥斯汀,以及我国台湾的新竹形成的人才聚集,气候是占第三位的影响因素。再比如,清洁工厂、空气控制都需要能源,如果采用自动控温不用空调的话,可以年节省大概40%的能源消耗。如果在昆明建设十万机架,250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每年可减少用电量大概25亿度,能够减排二氧化碳280万吨。
第二是云南的区位。南亚东南亚共20亿人口,是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东南亚10国分4种类型,南亚印度36个邦情形不一样,需要仔细研究具体情况,考虑以何种路径匹配哪个产业,产品细分市场问题。目前云南还没有把沿边跨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当地产业升级。
另外云南产业发展也有不足之处,以茶叶为例,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但是效率只比全国平均数高5%。就茶组植物而言,世界上有32个种和4个变种,中国有30个种和4个变种,而云南就有23个种和3个变种,资源较好,但运营欠缺,需要考虑如何把资源变成经济优势。
对此,建议云南除了详尽的产业规划外,还需要具体落到点上,采取何种模式来进行产业投资促进,充分发挥人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吸引人聚集,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另外,营商环境还需要向宜商环境优化,建议在可提供公共服务便利度接入和效率层面好上加好,比如纳税方面,平均花费138个小时,但是对比前沿地区只需花费49个小时;通关跨境平均大概花费480美元,但是前沿地区基本降到了零,还有提升空间。
所以,云南有好的沿边条件、气候条件、资源优势等,如何通过人的引进和用好现有的人,释放创造活力,我个人觉得既是云南产业发展的一个途径,也是通过这些打造来吸引更多产业和企业落地云南比较好的途径。
主持人:产业转移过程中,云南省要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新三样”壮大?张维:这个话题比较大,那我就举几个例子回答。
第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云南的传统企业、传统产业大多是在滇央企和国有企业,比如云锡、中铜、宏泰、贵金属等,虽然国企进行某些新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基础,但技术变革流程过长,并不如民营中小企业那么迅捷。所以传统产业升级必然要引进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国企改革之后的开放创新生态,使得这些民营企业进入到某一个价值环节,同时战略端和全供应链还是在国有中,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第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10年前,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创新城区的报告,显示当前世界上大多数新兴产业都是在如硅巷、肯戴尔广场等创新城区培育出来的。而传统生产性企业都在远郊区,比如惠普、苹果都在硅谷远郊区的车库产生的,当前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在创新城区里面出来的,这些创新城区要具备什么优势呢?第一,毗邻高校院所,有源源不断的科学家进入,同时有小型的生产试制的产线、实验室或者概念研究中心,不需要有多大,仅需能够把制造流程反馈到远郊区飞地生产,形成“母工厂”,制定标准、规则、工序。但同时这个地方又有很多生活服务业配套,称为第三空间,既是工作又是生活,年轻人多了以后自然在这里碰撞新的思想、产生新的思路,新兴产业就实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混——各种要素在这个地方激荡以后重新改变它的流程、改变它的质地,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要素,培育新产业就是这样来的。
第三,云南省如何壮大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新三样”,这里我以绿色铝举例,越南70%铝的后端产品是从中国进口的,云南有地利之便,如河口和越南老街是挨着的,如果能把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能使得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更快一点。所以,云南省要不断延伸绿色铝后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都市工业的培育,以及未来云南和东南亚南亚跨境沿边产业园如何导入新兴产业要素,也就是不同地方在云南适用什么要素,在越南适用什么要素,把这两个要素重混,实现一个新的要素,推动云南省绿色铝、绿色硅和新能源电池“新三样”的发展。
主持人:承接一个产业转移仅靠资源禀赋是不够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云南省如何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全省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个比较好的、符合市场预期的承接地。张维: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分享一组数据:从国际贸易大格局角度来看,八九十年代,甚至到2000年左右,70%的国际贸易都是产成品,实际产成品的流通是产业转移的一个先导。第二,到2010年,70%变成了中间产品,就是关键零部件,30%是原材料和制成品。第三,到2020年前后,70%是原材料和中间品,30%是服务贸易。这涉及到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中间的一个现象,好的东西肯定不转出去,只有做这个东西成本要素上升在这里做不经济,才把这部分转移,同样对于转出地,如果我在做这个方面的价值很高,是不会转出去的,这中间就出现了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要素和其他要素的分割。
对云南省而言,我个人认为产业转移有些东西在云南确实不经济,但云南可以做中场产业的部分,即关键零部件等。比如,贵研金属的三元催化剂、均相催化剂;夜视集团的微光通道板等,就是通过云南资源禀赋实现的一部分,云南把这一部分做到全世界占第一的位置,这就是所说的专精特新,所有东西都得从云南这里来,因为具有知识产权、技术价值,形成产业转移中间的比较优势。
如,均相催化剂原先用传统材料来做成本太高,现在用其他价格较低的贵金属材料来替代,使得成本下降,这就需要人来做科研、做成果转化的,这也是云南需要引进的。又如云南没有三氯化磷和三氯氧磷的原料,不能直接从黄磷和磷酸做到有机磷化工产业,但作为全国的磷化工产业基地,是否能够找到一条路径,直接用黄磷和磷酸直接进入到有机磷,这也是我们需要的。
另一个层面就是软的层面,目前云南营商环境做得挺好,但是接入公共服务后,如何对企业入滇以后提供专业性的服务,我个人觉得还能够好上再好。就像销售中,售前工程师说得很好了,结果一落地以后,售后工程师跟不上也不行。引进某企业的时候需要做相应的分析,绘制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矩阵,找到云南的优势在哪、引进的对象在哪,这两个组合能不能实现价值链的提升,这就需要云南做产业投资促进招商研究;引进来后如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的服务,能不能使得项目快速落地等。
所以,在产业转移的项目需要咱们的“售前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共同发力,更好地发挥云南省资源优势禀赋。同时,云南要找对了入滇的企业、入滇的行业,这将会变成云南一个很好的比较优势。
主持人:锚定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云南省以发展“三大经济”为主要抓手,请问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方面如何承载产业转移?张维:我个人认为,云南在“三大经济”中间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谈到园区经济,以新加坡发展特殊经济区为例,特殊经济区类似园区,新加坡特殊经济区建设我觉得是机制上的创新突破。新加坡是这样来打造的,一级土地开发由政府负责,过了一级开发之后进入产业园建设,则委托了另外的国有公司服务,这些国有公司类似于房地产开发商,是纯市场化运营,可以自主聘任高素质人才,结合企业发展路线匹配相应的专业服务。另外还有园区空间互换,新加坡相关大学参与到特殊经济区开发规划中间,园区是教室、企业的孵化基地,也是中试工厂,这样要素重混后,科学家、工程师和产业工人天然结合在一起,新加坡特殊经济区发展经验值得云南省园区经济借鉴。
第二,谈到口岸经济,再举一个例子,我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企业落户到云南,就是充分用到云南省口岸经济的优势。东南沿海某企业迁移至红河某地市,充分应用了当地老工业基地的生产体系和能源,生产纺织初级品。初级品出来以后运至沿边,通过口岸经济释放出新的要素,依托越南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二级精深加工的产品。接着将二级精深加工的产品拿到越南本地做制成品卖到欧盟,则用到了规则优势。因为根据RCEP规则,欧盟对中国纺织品海关编码平均关税是12%,但对越南是8%,对缅甸是0%,这样的产业转移路径实现了资源优势、口岸和跨境劳动力优势、境外园区的规则优势等三重优势;而其中的口岸经济是把上下两端牵到一起的关键一环,在云南未来产业转移中可能会发挥更大作用。
主持人:对云南省进一步优化产业转移环境,您有哪些建议和期望?张维:截至目前,云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通过本土培育、产业转移和各种企业的引进,投资促进,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改革开放到目前40多年以来,云南实际没有太大的一个格局性变化。
比如国内的产业集聚的形式,有四个阶段:第一是在80年代依靠资源禀赋,如说沈阳航空、湖南株洲轨道交通,云南生物医药和有色金属,都是在80年代起步,但是到了90年代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时,云南就稍许有一点落后,云南虽然有部分的产业中间细分行业参与到其中,如昆明制药的仿制药平台贝克诺顿、云天化的三环化工,但相较广东的电子制造业等,利用外资、外技和外国人,参与整个产业体系程度还没有太高。到了第三级,进入要素融合和技术驱动的领域,云南也稍许落后,如泰州生物医药、深圳电子信息等,在这个层级来说云南现有的产业对标差距就比较大了。当前,新质生产力提的制度创新,如四川高新区的电子,合肥的制造业,云南和他们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结合公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热力图,虽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云南有很多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但是并没有很大的龙头和核心支柱企业,就相当于云南只有部分的进来,没有形成这种规模性的优势,如果没有产业集中度,云南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话语权的。当前,云南的传统产业中间国企和在滇央企的比例较大,如何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和央地对话,让现在的驻滇央企和国有企业进行开放创新,容纳更多的产业转移要素,融入到它的整个产业生产体系中间来,也是未来云南可以发展的方向。
最后,我个人认为云南产业发展比较缺失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的本质是法务问题,法律价值大于它的技术价值,又大于它的经济价值,要使得它的经济价值体现必须要运营。未来,需要引进来的企业和为企业服务做服务的人员,怎么在产业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和知识产权运营中间找到这样一个路径,这是目前从事行业技术转移需要共同参与的一个话题。
统筹:浦美玲 张正 李星佺 赵娟 罗蓉婵 林云冬
策划:吴珺 张成 高婧婕 宋金艳 张云芳
记者:杨萍
摄像:习喜元 马芷荃 杨思然
后期:马芷荃 杨思然
设计:张哲浩 慈曾琪
编辑:刘曦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