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老百姓的故事】夫妻“守艺人”,一针一线绣华服

发布时间:2024-08-29 10:11:58

原标题:【老百姓的故事】夫妻“守艺人”,一针一线绣华服

长沙县泉塘街道泉睿社区,隐藏着一家不起眼的湘绣戏服工作室——

夫妻“守艺人”,一针一线绣华服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茜

在长沙县泉塘街道泉睿社区,隐藏着一家不起眼的湘绣戏服工作室,没有显眼门脸,连邻居都不太知道店主身份。

这个工作室,由一对热爱并执着于传统手艺的夫妻——彭文和向娟共同经营。几代人传承“开慧湘绣”,以精湛的湘绣和戏服制作技艺,一针一线编织着文化传承的锦绣天地。

四代人传承与坚守

近日,记者登门采访时,彭文向娟夫妇正忙着赶制近10万元的订单。

“粤剧《忠烈杨门》即将首演,名角汪明荃领衔,我们负责设计制作部分戏服。”向娟告诉记者。

今年46岁的向娟是名副其实的“守艺人”。从曾祖父那辈起,她家就做戏服,到她这里已是第四代。“我18岁跟着妈妈学做戏服、描花裁剪。”向娟说。

与戏剧打交道多了,向娟熟知行内门道,知道武戏演员要穿什么,文戏戏服上又该绣什么。“省内外,尤其是香港很多演员都在我家定做过戏服。”向娟颇为自豪地说。

戏服色彩艳丽、花色繁多、图案复杂,刺绣前要先在纸上画样子,把图案描到缎子上,然后再按照图案刺绣。做戏服的工序繁杂精细,“量体、打样、设计刺绣图稿、配丝线、刺绣、浆裱、剪裁……一样也不能少。”向娟说,“做一件完整的戏服一般要几个月。”

坚守虽辛苦,但向娟和丈夫彭文始终热爱这份事业。

“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人手不足。”彭文说,“有手艺的老师傅越来越少,有些订单因人手问题不得不推掉。”

为保住湘绣手艺人队伍,彭文决定将老家改造成一个湘绣宾馆,共17间房,绣工在此休憩工作,宾馆的营收保障她们的基本收入。

记者在湘绣宾馆看到,绣品花鸟条屏精致高雅,牡丹、菊花、梅花跃然画上;老湘绣《八仙过海》,针功、人物造型,令人叹为观止;《饮水虎》双目炯炯、毛发凛然,溪流、岩石相映成趣。

“单纯的湘绣绣品不好卖了,公司高峰期营收超过2000万元,绣工近百人,现在营收不足百万元,绣工也仅剩几人,但我们仍在坚守。”彭文说。

彭文家族也是四代从业的“湘绣世家”。他十多岁随母学刺绣,对于湘绣的作画、配线、刺绣、验收、制版、整理、装裱等,无一不精。

夫妻俩的坚守迎来了希望。2023年,戏装戏具制作技艺被评为长沙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向娟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传统中变革、求新

和许多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样,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喜爱,继而传承这门技艺,是向娟孜孜以求的。

这些年来,向娟不断钻研,设计花样,改良戏服。

在工作室里,有满满一墙油纸外包的卷轴,每卷都需一人合抱。“这都是我的宝贝。”向娟笑道。打开其中一卷,数十张手绘画稿层层叠叠,每一张都有近十米长。

“以前没有留草稿的习惯,设计稿都印在老师傅的脑子里。一代又一代的戏服师傅口耳相传。”向娟说,“这些戏服图样大多数是我画的,也算填补了这项技艺没有图文记载的空白。”

向娟拿出一本厚厚的精装本《中国京剧衣箱》,书页边缘已经磨损,部分页面甚至卷曲脱页,明显是被翻阅了很多次。“我们一直在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常从传统戏服图样中寻求灵感。在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上,也会参考一些流行元素。”向娟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审美趋势,设计多款既具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的戏服作品,赢得市场广泛赞誉——川剧的变脸大拿、粤剧名咖、知名演员纷纷下订单。

面对市场的起伏和传承的困境,夫妻俩坚信,只要有人愿意坚守和传承,湘绣戏服这门古老的技艺就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他们21岁的女儿和17岁的儿子都对这行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家现在是儿子画稿、女儿唱戏、妈妈刺绣、爸爸销售。”彭文说,“一家人上阵。”(王茜)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