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山水“颜值”变发展“价值”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今天的青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纵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扎实、成效更加明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质量建设产业“四地”,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维度空间,辐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各领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江源大地处处涌动着绿色发展的澎湃“春潮”。
对于泽库县和日镇夏拉村而言,在生态的定量中找寻向新而进的突破点、着力点,一粒粒黑青稞实现了从源头种植、产品加工再到末端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围绕生态、绿色等“关键词”,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的同时,是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在泽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泽库西拉黑青稞开发有限公司,泽藏夏拉黑青稞饼干从生产线上经过各道工序后新鲜出炉。泽库西拉黑青稞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仁青冷智告诉记者,在满产状态下年产规模将达40吨,今年3月中旬,泽藏夏拉黑青稞饼干首次实现出口,价值约100万元。
仁青冷智还是泽库县和日镇夏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说起发展黑青稞饼干产业的缘由,他表示,黑青稞是夏拉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特色种植产业,以前以售卖种子和销售糌粑为主,后来出现存量大于市场供量的现象,不得不寻找“新赛道”,延伸出黑青稞饼干加工,成了夏拉村集体产业之一。
仁青冷智算了一笔账,以前加工糌粑时,500克黑青稞卖10元,现在做成饼干后,500克黑青稞可以卖到38元。目前不仅在县城部分商店铺了货,也在省会西宁多家商超打通销售渠道。“黑青稞饼干加工企业每年收益的百分之十将用于村里分红,其余将用于企业扩规模提效益拓市场。”仁青冷智说。憧憬着未来,他表示还要研制更丰富的品种,打造品牌影响力,让广大群众在增产中增收。
以特色产业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分,从一个个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到一个个逐绿而进的产业链条,在青海,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有机统一,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文化遗址景区,深度释放生态“潜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沃土和养分,也为乡村振兴、群众致富拓宽了路子。
从同德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综合办主任严志云的介绍中得知,宗日文化遗址景区地处九曲黄河第二弯,既有得天独厚的黄河资源,又有历史悠久的宗日遗址,景区的发展则是充分依托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叠加优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旅游业发展,不仅盘活了巴沟乡班多村59.8公顷林地资源,也让班多村的群众有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严志云告诉记者,流转班多村的林地打造景区,每年就多了10.5万元的流转收入,而且景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子的发展。
才保家离景区不远,从前只要农闲就辗转多地打工,如今家门口有了景区,他也就有了干头。从中窥到商机的才保,把自家院子打造成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民宿,而且还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一年下来收入颇丰。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赛道”,也为群众的“绿色营生”带来了机遇。宗日文化旅游景区负责人巷欠说,景区发展带动了周边班多村、团结村、卡力岗村的发展,目前3个村民宿规模已达46家,农家乐也让村民多了增收渠道。还有周边村民,有的在景区谋得一份稳定工作,有的在景区及沿线做起小本买卖,一年下来收入不少。
生态于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各行各业正在向绿而生、逐绿而行,找寻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好生态价值、责任、潜力的最大“同心圆”。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地处青海湖北岸,这个曾经远近有名的打鱼村,如今凭借湟鱼洄游奇观,成为了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绿色增收”。
再次见到新泉村村民郭永忠时,他依旧是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上的一名摊主,忙着售卖鱼食、手工艺品等,显然和前几年有着明显变化。经营场地从流动摊位搬到固定木屋,规模扩大的同时产品也丰富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收入,2019年收入是4万元,去年则达到了15万元。
20多年前,郭永忠还是个打鱼郎,靠着打鱼的微薄收入维持家用,日子过得拮据。后来因实行零捕捞封湖育鱼政策,一时不知道干什么,也面临过零收入的窘境,无奈只能外出打工。后来,在严格的保护和艰辛努力下,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持续恢复,“湟鱼洄游”的品牌效益持续释放,也让他瞄准商机,在泉吉河边做起了小生意。谈及过去和现在,郭永忠欣然感慨:“生态保护好了,环湖群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碗‘生态饭’吃得安心也开心!”
有着251户757人的新泉村,很多人像郭永忠一样,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成果并实现绿色增收,收入一年赛过一年。为了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也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泉村在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修建了10间小木屋,通过拍租形式租给村民经营。新泉村党支部副书记盛生梅告诉记者:“湟鱼洄游季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们今年新增了2间木屋,根据地段拍租给村民,村民的意愿很强烈,租金也将实现分红,让全村群众都能切实感受到生态红利。”
从曾经被动选择到如今主动参与,很多像郭永忠一样的从业者,也成了生态保护的义务宣传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更多人普及青海湖裸鲤保护的相关知识,也把自己如何凭借生态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坐拥丰富且独特的生态资源,生态保护成果正为绿色发展开辟出更多“新赛道”,村民在家门口凭借绿色谋生致富,青海湖裸鲤保护成果辐射更多行业、带动更多群体。在新泉村甚至刚察县,“湟鱼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从生态旅游到餐饮、住宿等产业一体化发展,授人以“鱼”实现致富,诸如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辩证统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相得益彰。徜徉于绿水青山间,借绿向优的产业呈现出蓬勃之势,点绿成金的故事也在不断延续,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有机结合,生态效益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执“绿”为笔、山水生金,绿水青山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宋明慧)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