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在新场古镇》
大邑新场古镇,与邛崃的桑园的相连,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船"形水乡古镇,最后的川西坝子。
今天又来到了新场古镇,与半个月前那个艳阳高照的下午过来相比,没有了闷热烦躁。可以静下心来,心情舒畅的、慢慢的领略一下这个古镇的风情。
九洞桥上拱形的桥面的青石板在雨后有些湿滑,须小心翼翼的慢慢走,因下雨桥下的河水急速穿过桥下九个大小不一、对称排列的桥孔。顺着二堰河而上,两边尽是休闲茶楼,今天却因下雨而生意冷落,不少茶座干脆收起了茶座,叠放在一起休息了。偶尔会遇上一对情侣在雨中拍照。
在牌坊街与下字库街口,二堰河边有条近五六十米的长廊,下雨天只有场镇上的几个老人聚在一起,或座、或半躺、或斜座的在廊桥上悠闲的摆着龙门阵。
站在石桥上,看那上涨了的河水,冲刷着河道边坡旱柳绿植,漫步在雨中二堰河边清闲自在。走过长济拱桥,来到壁山寺门前,我往右走上古街,看到有位大姐正在古街屋檐下编织着毛线,红色毛线在她手中翻飞,现在这社会手工织毛线的人已经很少,织毛衣、围巾这在八九十年代很常见,我本以为织的是围巾,走进一问才知道大姐是在织毛线帽子。
穿过横街,便看到了太平正街的老房子,这条街大部分都是明清风格、川西穿斗架构样式的陈旧建筑。雨后的青石板地面干净明亮,据一位本地老人讲:"这条老街,老屋大部分建于1934左右,部分是1910年左右建筑"。门前有半圆形或长方形的红色门槛台,门槛有近二十公分高,房间地板比门槛略低一些,地面上铺的是厚厚的木板。
到了上场口左转再次回到二堰河边,不远处就看到了永济桥,桥上建有二层高的廊亭,一层作为桥的通道,廊桥二层架着壁山寺的法鼓。壁山寺也因为二堰河而分为两部分,寺内有一池碧荷,有的已结莲蓬,有的却含苞待放。壁山盛景小巧精致。顺二堰河又回到壁山寺门前路口。
过小桥后,一条小小的古街"猫市巷",应该是古时卖猫的地方吧,看着这竹笆青砖土石墙,屋顶小青瓦,想必也有些年代了吧。虽然还在下着小雨,"上正街" "下正街"还是有些零散的游客。"香市街"这应该是以前有很多卖寺庙香火的小街,雨天的古玩店,里面有着不少民间藏品,这里应该是懂行淘宝人的最爱。
香市街的尽头,便是永安廊桥了,虽然下着雨,廊桥头的商贩,为了生活依旧在雨中期盼着游客的到来。西河当地人称三堰河、䢺江河。河风夹着细雨拂面而来,空气更加清新,桥上有当地村民在卖
竹笋、丝瓜、青椒、毛豆米等自家采摘的蔬菜。
廊桥上偶遇一位在新场长大的、已经78岁的吕大叔,在与吕大叔交谈中,才知道了新场始建于东汉,兴于明朝,民国时期最为兴旺,过去地名也叫思安寨、清源、新新乡,解放后才改称新场,一直沿用至今。
据吕大叔讲:新场的整个格局如船形,船头驶往上游的西岭雪山,三堰河就如水面,二堰河似船线,贯穿整个新场古镇,船前壁山寺内原有一塔,船中后"下字库街"有一字库塔,矗立的两塔如新场古镇这艘船的两个船帆。我打开导航地图对比,发现还就是那么回事。新场古镇的头堰河、二堰河、三堰河河水来自西岭雪山,流经新场,汇入邛崃南河。船形的水乡古镇融合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化。
据吕大叔讲:新场以前有很多市,竹子市、木材市、薪煤市、烘笼(烤火盆)市,桶市,粮杂市、香市、烟叶市、布匹市、农具市、牛市、马市、猪市,狗市、猫市、鸡鸭鹅市等等热闹的很。所以大邑县的古镇,才有“一新(场)、二唐(场)、三灌口(悦来古镇)”的美誉。现在由于周边山上的居民大部分都搬下了山,再加上交通发达,慢慢的新场古镇只留下了猫市巷、香市巷等地名了。
据吕大叔讲:"永安廊桥"最早也是铁索桥。1921年,新场、西江两乡士绅发起募捐翻修永安桥。1941年川军二十三军军长刘禹九再次募捐,修成了铁杆桥。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安桥重建为钢筋混泥土大桥,可以开车从上通过的。在十几年前,下游连接邛崃桑园的清源大桥建成后,永安桥再次拆了重建,才有现在高出两岸,观光休闲的永安廊桥。也许从永安廊桥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新场"船"形古镇近两千年历史变迁!
柏璐随笔
2024.07.13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