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犹如一场跌宕起伏的恋爱大戏,小编的芳心独钟于春之柔情与秋之清爽,毕竟这两个季节的温度刚刚好,让人倍感舒适。
至于冬季,尽管寒风凛冽,但小编我自有妙计,裹上厚厚的衣物,就能变身成一只可爱的“北极熊”,抵御寒冷的侵袭。然而,提到夏季,这份喜爱就变得有些矜持,仿佛“爱你在心口难开”。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当夏季来临,绝大多数用户就被迫化身 “烤肉模式”下的行走五花肉,一边抱怨着高温,一边又忍不住变成“汗人”一枚,夏季的“热”情似火着实让人难以招架。
夏季除了高温带来的体感不适问题,高温高湿的夏天很容易让细菌大量繁殖,经常让人感到苦恼的还有腹泻问题,肚子不定时就唱起“咕咕曲”,这种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
然而真正解放用户的当属空调的出现,自从家中安了空调,不仅不觉得热了,心情得到舒畅,连困扰我们良久的腹泻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有了空调的夏天,我们可以坐在空调房里,吃着冰镇的西瓜,沉浸式地观看一部电影……这样的日子,想想都是惬意的,让我们一起感谢空调的发明者——威利斯·开利,实乃小编名至实归的“义父”啊!
不过小编最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现代人有空调这个“夏日救星”,那对于古代人,他们又有着哪些消暑纳凉的智慧呢?
古人的消暑纳凉智慧——“食”“住”篇: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看了一眼自己手上咬了一口的冰棍。我们现在的夏天很容易就能获得冰饮和棒冰,小编工位旁的制冰机从早到晚都在运作着,那古人要是想吃冰食、获得冰块,他们有办法吗?
当时可没有制冰机的,古人的储冰方法更加简单粗暴:只要在冬天的时候凿冰,把冰藏在温度低的地方保存,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使用就行了。
所以说这冰,在古代可以说是奢侈品了,因为凿冰和藏冰都是个大工程,只有贵族和富裕阶层才能享受到。
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喜食冰食,不过他们的制作方法也极为简单,冰食的制作主要有水冷和冰冷两种方法。
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描述的“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就是水冷法的写照;《楚辞·招魂》记“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是“冰冷”食物的例子。
说白了,水冷法和冰冷法就是古人用冷水和冰块给食物降温,这些方法,其实我们现在仍在使用:小的时候爸妈买了西瓜,我就直接扔进水井里给它降降温,现在才知道这原来叫水冷法;而现在点生鲜、蛋糕外卖时,袋子里放的那一大块冰,其实就是冰冷法的一种体现。
古人的消暑纳凉智慧——“衣”“行”篇:
前一阵子,小编去了一趟长沙,在湖南博物馆里看到了高中历史课本里的那件素纱单衣。
见到了实物,真的给小编震撼到了,不说这件衣服做工多么精美,就从它透光的程度来看,小编都不敢想象穿着这件衣服,会有多么凉快!高中的时候学过白居易的一首诗,其中写到:“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可见古人夏日穿得很是清凉,长衫与裤子都是采用丝织的轻纱。
前一段时间,“爷选白背心”的火爆让白背心一度成为大爷们的“宝藏单品”。其实,背心在古代就一直存在了,并且还是古人夏季日常休闲劳作的主要着装,麻制的材质使得它与生俱来的轻薄、透气、体感好……这种“梦中情衣”,难怪能完美符合大爷们的“毒辣”眼光,就连小编,现在也“爱”了呢!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古人消暑纳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开润”——去不热的地方。绿树成荫的山中、水边一般都是古人避暑的好去处。小编所能想象到的“古诗里的浪漫”,其实很多都是诗人“开润”后“倔强的乐观”。
小编一向羡慕的饮酒赋诗、流觞曲水生活,其实很多是基于诗人在水边避暑纳凉的需要。还有经小编查过资料,终于破解了困惑小编很久的“谜团”——为什么古人一到夏季,就喜欢去寺庙呢?
原来过去的寺庙常建在海拔较高、植被茂密的山上,寺庙一度成为避暑胜地,很多古人前往寺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避暑纳凉!
要说“开润”避暑纳凉的“扛把子”还当属清朝的皇帝,一到夏天,皇帝们就速速“逃离”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小编也去过避暑山庄,皇帝也去过,是不是……
结语:
如果说空调是现代人的“救世主”,那么古人则是依靠他们的智慧“独立更生”,无论是衣食住行哪一方面,他们在消暑纳凉上都是睿智的。试想一下,我们回到古代,穿着清凉的薄纱,在树荫下的小溪旁,饮酒赋诗,再服用一些冰食,疲惫时回到“凉殿”小憩一下……如果夏日是这样的,小编就要“大胆示爱”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