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冲上热搜。
钢琴,顶着“乐器之王”的光环在中国风靡盛行了近百年,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钢琴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仿佛一夜之间,钢琴突然不火了,学琴的人仿佛凭空消失了。
钢琴销量暴跌的背后,是学琴的孩子逐年减少,教培行业的下滑,以及钢琴神话的破灭。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是市场运行规律,退热也并非全是坏事。
钢琴销量下降一半以上
学琴的“中间”在消失
2023年下半年,大易琴行创始人郑永红突然一连接到了好几位钢琴老师的应聘申请,他们中,有的人独自开工作室,2023年发现招生实在太困难了;有的人刚刚从其他机构出走,因为干了好几年的琴行倒闭了……郑永红看着这些光鲜亮丽的履历陷入了为难,一方面,他很想帮助他们,另一方面,琴行的钢琴老师已然饱和,而且随着更具性价比的乐器走红,钢琴业务呈现收缩趋势,他只能婉拒了他们。
从他们惋惜的眼神中,郑永红感受到了钢琴行业的寒意。郑永红从事音乐教育已经17年,他说,2023年一整年钢琴、培训行情的下滑程度“前所未见”,而且未来几年可能更难过。
“我所知道的钢琴厂家、琴行,在2023年的销量普遍下降了一半以上。”郑永红说。
郑永红表示,他感受到的现状是学琴的“中间”在消失,而金字塔尖的高端业务其实影响不大,以大易琴行为例,杭州九家门店,销售的是大几万到百万级的德国进口钢琴,生源大多来自私立或双语学校,他们的业务量以及续课受影响程度不大。而以价格优势为主导的小型教培行业和国产钢琴厂家则收缩严重。尤其是销售2-5万元钢琴的中低端琴行,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有的业务收缩了八成,难以为继。
“中间这块区间的买家原来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产’那些人。” 郑永红解释,钢琴并非“刚需”,2023年受经济形势影响,许多“中产”都面临着收入锐减的境况,钢琴本身价格不菲,培训也贵,不少家庭开源节流,首先砍掉的就是钢琴。
另一方面,二手钢琴流入市场,对于钢琴销售的业务也相当大。在闲鱼上,转让钢琴的卖家很多,价格从4千到2-3万不等,标签里描述最多的是“基本没用过”、“孩子练了几个月,不喜欢,放弃了”。一名来自合肥的女士表示,“两年前花了2万多买的钢琴,用尽各种方式孩子打死不练,现在闲置了,占地方,6000元出。”
据最新数据,钢琴在闲鱼平台上的搜索量周同比增长近70%,“对于不少家长来说,二手钢琴成色新,价格也低,在孩子的兴趣还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冲击新钢琴销量也很明显。”郑永红说道。
30元每月线上,100元一节上门
钢琴培训走下“神坛”
一方面是萎缩的钢琴销量,一方面是越来越“亲民”的钢琴教培市场。
在小红书上,检索钢琴教学,会发现有的钢琴培训价格低到简直是“用爱发电”。安徽的汪女士,线上提供30元/月的线上教学,四节课,每节课一小时,可以提供一对一指导、纠错,她展示的资历是MFA钢琴演奏硕士,有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是某青少年钢琴大赛的全国初赛评委。
提供线下一对一上门服务的钢琴老师也不在少数,主流的价格是3、400元/节(45分钟)左右,也有资历不深的老师愿意以90元(初级)、110元(中级)的价格提供上门服务。
钢琴上门教学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是许多老师不得已的选择。“教钢琴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亮丽。”在上海从事上门培训的乐乐(化名)告诉记者,他曾经任职于知名的全国连锁机构——英皇国际音乐中心,英皇倒闭后,他做起来上门培训老师,期间受过的委屈、气氛、卑微难以名状。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一次台风天,他推着电瓶车冒着大雨到达学生家里后,吃了闭门羹,才知道家长忘了课程安排带着孩子出门了。
音乐的本质是享受与热爱
“钢琴热”褪去,消费回归理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台钢琴由海运经上海、宁波一带进入中国,此后便开始在达官显贵中开始流通,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来到中国进行巡演,将钢琴的热度推上高潮。
在中国,学钢琴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财富、地位、品味以及生活的品质。家长们都相信,如此优雅的艺术形式、动人的音乐篇章,一定可以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陶冶情操。但他们或许忘了,学钢琴最简单也最重要的“初心”——热爱和享受音乐。
在郑永红看来,钢琴遇冷也并非全是坏事。钢琴销量的断崖式下滑有诸多原因,比如全球性的经济下行,生育率的降低,但更多的是,教育理念转变和消费的理性回归。
“以前一问家长为什么给孩子学钢琴,好多人都是‘你学我也学’,跟风和攀比的情况比较严重,但现在明显是跟风的少了。”郑永红说,现在的家长更愿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合的乐器和课程,随着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国乐也逐渐走强,“最明显的转变是,选择钢琴的孩子少了,但选择吉他、古筝、古琴的孩子在逐年增加。校外,还有很多孩子会将业余时间投入到体育、编程等项目中去,总的来说,兴趣培养的选择变多了。”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买钢琴学钢琴,并不代表家庭物质丰富,或是音乐氛围搭建得就好,或许趁着钢琴热的褪去,人们能够更冷静地思考音乐对于未来教育的影响,更关注和享受音乐本身的乐趣。
(记者 王静 楼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