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邓佳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强)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环境公益诊所式”法律教育课,在福建省福州市郊的闽江河口国际重要湿地举行。
在闽江入海口取水采样、检测水样记录数据,探究河段水生态健康状况;针对沿途居民及游客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水域保护状况;探秘生态定位站,近距离观察各鸟类种群及其栖息环境……当天,阳光学院法学专业30名学生在环境法专业教师和环保公益组织“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地考察了闽江河口国际重要湿地,对沿海岸水质状况、生物栖息环境及群众环保意识等进行详细调研,并走进湿地博物馆,了解现有湿地保护规划及修复情况。之后,师生们还围绕湿地保护法律焦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从2019年起,阳光学院法学院每学年开设“环境公益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观摩、实地调研走访和个案分析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此外,该校师生还与环境公益组织一同设计解决环境问题,撰写研究报告,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
据阳光学院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叶润真介绍,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还渗透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我们尝试通过鼓励学生为公益环保开设‘法律处方’,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融双驱’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中的‘爱国情怀’‘职业道德’‘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与‘环境公益诊所式’法律教育中的‘理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能力’‘调研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板块相结合。”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公益环保’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我们心中。”2022级法学专业学生徐一尘表示,“环境公益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能够充分让学生在环境法律实践中加深对环境法理论的理解,同时从跨学科角度,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公开、环评解读、卫星地图工具的使用等能力。
据悉,近年来该校师生向厦门、漳州、宁德等地市生态环境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寄出多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意见,并获得相关职能部门的答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