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有哪些
1定性诊断
血瘀证定性诊断是判断是否有血瘀证的诊断,血瘀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离开经脉的血液停留于体内”,其二是“血液运行不畅瘀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器官之内”,两层含义间没有质的区别和绝对的界限,但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血瘀证的上述概念在国内外已广泛普及,不宜对其改动,为使概念清楚,便于研究和交流,可将第一层含义称为瘀血证,第二层含义称为血淤证。血瘀证的定性诊断标准一直是血瘀证诊断标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形成金标准的问题,1988年的广州会议标准和血瘀国际标准在特异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今后解决。
2定量诊断
对血瘀证加以分层量化,即是根据血瘀证病情的轻重分轻、中、重或用数字代表的数个层次,以利于相互交流和判断病情、判断疗效。血瘀证的定量诊断在《伤寒论》中已具雏形,将血瘀类疾病区分为瘀血、蓄血、干血、干血劳、疟母、徵积等。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与国内外研究交流的广泛开展,血瘀证的定量诊断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日本寺泽捷年氏[3]采用多变量分析法对血瘀证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体征进行重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提出瘀血证的评分标准。它的项目有:眼圈着色、颜面黑色、肌肤甲错、口唇暗红、齿龈暗红、舌质紫暗、细络、皮下出血、手掌红斑、脐及脐旁压痛抵抗感、回盲部和季肋部压痛抵抗感、痔疾患、月经障碍。综合判断结果以20分以下为非瘀血证,21分以上为瘀血证,40分以上为重度瘀血证。该诊断标准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但缺点是过分重视腹证的诊断。我国王阶等[5]提出了血瘀证诊断的记分标准,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202例血瘀证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出现率最大的症状体征依次为舌质紫暗、少腹部抵抗压痛、皮下瘀血、脉涩、病理性肿块、黑便等,血液流变学检查中以全血黏度、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等对血瘀诊断的出现率大,对以上临床表现逐一评分,提出了血瘀证记分标准。该标准的特色是:⑴项目较多;⑵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指标同时纳入诊断标准;⑶血液流变学指标得以具体化。其后王阶等[6]检测170例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内皮素、一氧化氮、纤溶酶原激活物,探索其对血瘀证的贡献度,结果贡献度的顺序为:内皮素>血红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氧化氮。说明内皮素、血红蛋白、一氧化氮、纤溶酶原激活物影响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功能。标准化的中医证候应该由经过标准规范且量化研究的症状、体征和客观指标构成,多中心(4~5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对丰富和完善血瘀证的证候诊断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一思路,北京、云南、福建三地联合进行了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的研究[7],方法是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5种疾病在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量化诊断标准,然后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检验,最后建立程度分级标准。结果: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为15分;量化诊断标准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在80%以上,同以往建立的各种形式的血瘀证诊断标准相比,新建立的血瘀证量化标准有以下特点:(1)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结果,结论更客观;(2)统计严谨;(3)相关因素赋分合理。
血瘀证量化诊断的研究刚起步,存在许多问题,如未区分瘀血停留还是血在脉中淤滞运行不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量化研究较少。
二、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宜:多食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果蔬。如菠菜、大蒜、马铃薯、蘑菇,能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木耳、苹果均能降低血压。宜多食植物蛋白:如豆类、豆制品,有利于胆酸排出,使胆固醇合成减少。
宜多吃鱼:鱼油中的EPA(二十碳五烯酸)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血液的稠粘度,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平时我们说的冠心病多数是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狭窄多系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壁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即心绞痛。
三、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不同人的心绞痛发作表现不一。多数人形容其为"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向双侧肩部、背部、颈部、咽喉部放散,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冠心病有5型,分别有如下临床症状:
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长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隐性冠心病):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病人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四、冠心病如何控制预防
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指没有发病时进行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发病后预防,三级预防是指发病后防止发生并发症,其中二级预防意义最重大,过去30年美国外依靠二级预防提高了平均寿命4.6年。主药预防药有阿司匹林、天欣泰、冠脉宁等药。我国临床重治疗轻预防,造成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
即在没有冠心病证据的人群中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主要是针对易患人群,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要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时就开始积极有效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
1.不吸烟;
2.保持血压正常稳定,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3.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
4.避免精神紧张。
5.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6.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7.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的保健茶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