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
遇到这种情况,普通人大多惊慌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首先,敲诈勒索罪需要满足特定的行为构造,即对他人实行威胁,进而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又基于该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因此取得财产,最后,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虽收到邮件的威胁,并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但最后并未处分财产,匿名发送邮件人是因为自身以外的原因没有取得该财产,因此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未遂。针对此种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此类事情一旦发生,不要惊慌害怕,要与身边的人沟通,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用户电子邮件安全防护建议:
1、提高个人安全意识,收发邮件时确认收发来源是否可靠,不要随意点击或者复制邮件中的网址,不要轻易下载来源不明的附件,建议对陌生人邮件一律不打开。
2、尽量不在非可控环境下登录电子邮件,如网吧的电脑、其他人的电脑等。
3、确保邮件收发和登陆终端系统的环境安全(PC、手机、PAD等),及时升级更新和进行漏洞补丁修复,安装终端安全防护软件并及时升级打开监控,确保邮件收发的环境安全。
4、邮箱密码必须使用强密码(例如:密码长度大于12位字符,且必须为数字、英文大小写字母、特殊字符组合),并定期更换密码;密码不得与其他服务混用。
5、如使用邮件客户端,确保客户端安装程序的安全性,按照邮件服务器支持的加密链接方式(如SSL)配置邮件收发,而不要使用明文协议收发邮件;对邮件客户端数据文件所在卷,建议采用卷加密(如Bitlocker)。
6、如使用浏览器收发邮件,需要使用HTTPS协议登陆信箱,而不要使用HTTP登陆。
7、按照组织规定规范邮件签名。
8、邮箱地址不要随意传播,减少攻击者找到攻击入口的可能;必须公开邮件地址的,可以把@符号用其他符号替换,避免被爬虫爬取识别后,成为垃圾邮件和攻击邮件群发的目标。
比特币勒索邮件是指邮箱里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一般含有:电脑上的恶意软件已经通过网络摄像头捕获到了收件人的不雅照片、知道收件人的真实密码等,让收件人产生恐惧,并要求以“比特币”的形式支付封口费。
这种比特币勒索邮件的内容往往是以英文或者日文的形式出现,如下图:英文版
日文版
这种勒索邮件并不可信这种手法其实是特别拙劣,你的电脑也没有所谓的恶意软件和木马。真正的恶意软件勒索长这样:
并且电脑内的文件都会被加密。对于黑客而言,他通过木马获得密码,也会直接使用病毒勒索,而不是使用门槛最低的邮件。那勒索邮件内的密码,是从哪里获得的呢?密码可能并不是从我们本地的电脑泄露的,而是由一些网站或平台因为各种原因,泄露了用户的账户名或明文密码。一些黑客就将他们打包成“数据包”,在暗网上公开出售。而这些账户,大多为邮箱名,所以只能通过邮件进行敲诈勒索。举个例子:2011年CSDN曾曝出遭遇密码泄露事件,600万用户信息被泄露。随后,密码泄露事件波及天涯论坛等网站,4000万账户密码陆续遭泄露。这些密码,全部都是以明文的形式泄露,成为了敲诈勒索的渠道。这种勒索邮件只是最普通的勒索方式,可怕的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定制勒索。比如勒索邮件中附带的一张PS的“不雅照片”,这种PS痕迹是比较严重的,只有头像是自己的,照片中的身份和背景并不是自己的。
为什么勒索比特币?与比特币相关的勒索案件屡见不鲜,花样百出,就是比特币匿名、难以追踪,一串私钥就对应一笔“钱”,正好符合勒索人的需求。
与常见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的货币机构发行,它只是依据特定的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所以它可以绕开银行系统,并且可以轻易的跨国交易。比特币使用这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记录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设计来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性。这些都让比特币具有了不易溯源,不会暴露身份,而且可以快速广泛流通。
在很多人眼中,“自带光环”的比特币成为了争取货币自由、实现资产增值、发展致富技术的有声力量,但它还有着另一幅面孔:犯罪分子的帮凶。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等所谓“虚拟货币”风险的提示》,称比特币等所谓“虚拟货币”缺乏明确的价值基础,比特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日益成为洗钱、贩毒、走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投资者应保持警惕,发现违法犯罪活动线索应立即报案。收到比特币勒索邮件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忽略这种邮件,因为这种邮件都是大规模群发的,虚晃到一个是一个。如果涉及到真实的账户和密码,可以分析一下是通过什么渠道泄露出去的,并且马上更改一些重要的密码。
如果勒索人通过邮件还会有下一步的行动,并且确实掌握了很多重要的资料。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要给勒索人转比特币,这绝对是一个无底洞,保留好所有的证据,报警是好的选择。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一旦电脑中了这种比特币勒索病毒,电脑上的所有文件数据就会被强行加密,如果不向病毒制作者以比特币的形式交付“赎金”,那么这些文件就别想解密找回来了,而即便这次交了赎金解了密了,下次可能还会被“光顾”——也就是说,这种病毒对于“重视数据”的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来说,所能造成的危害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一、为什么会叫比特币勒索病毒?
所谓的比特币勒索病毒,其实是一种“非对称文件加密”病毒。
感染了这种病毒的电脑其硬盘里的文件,会被以特殊方式进行加密,除非从病毒制作者那里得到对应的密钥,否则永远不可能解密,就算采用重装系统、数据恢复软件等手段也无济于事,也就是说,无法解密就意味着文件被病毒摧毁了。
而唯一的解密方式就是,用比特币向病毒制造者交付“赎金”,但是即便你真的交了这笔钱,对方也不一定就真的会帮你解密,因为比特币的交易是无法追查的——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向其妥协交了钱,那么你很可能面临既丢了钱、又被毁掉了数据、还偏偏拿勒索者一点办法都没有的窘境。
这种“撕票”的情况在比特币病毒勒索案件中,可不是什么极个别的个例,而是比比皆是。
所以如果真的遭遇了比特币勒索病毒,一定不要交钱,妥协只会加重你的损失、扩大你所受的伤害,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二、如何规避比特币勒索病毒的危害?
比特币勒索病毒始一现世,立刻就在全球范围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大网络安全机构、知名杀毒软件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网络上有不少关于“手动设置防火墙来关闭电脑的敏感端口,从而抵御比特币勒索病毒”的教程帖子,但是这类方法更适用于比较懂电脑的“非小白人士”,就比如我这样的三流程序员,这种方法就比较适合我,我连杀毒软件都用不上。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可能就需要换一个更简单的方式去应对了。
如今距离比特币勒索病毒现世已是几年过去,为了帮助用户的电脑对抗比特币勒索病毒攻击,很多杀毒软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防御机制,就比如360就推出了一个“反勒索服务”,如果你的电脑在安装了360的情况下你的数据还被比特币勒索病毒给加密了,那么360会为你代偿赎金并为你恢复数据。
不懂电脑的用户可以选择安装杀毒软件来为你防御这类病毒,但是具体选哪种杀软,就看个人的爱好了。
勒索比特币如下
2.关闭端口
3.立刻使用U潘,移动硬盘,或者网盘备份你的重要资料
4.关闭Windows系统的445、135、等端口,关闭网络共享端口。
一般这种邮件是可以忽略的。勒索比特币的邮件一般都是黑客发的,不论真假,都不要给黑客汇比特币。因为如果汇了一次比特币,那么黑客会欺软,不停的给你发这种勒索邮件,这种勒索邮件都是黑客广撒网发的,如果忽略邮件之后,黑客是不会再给你发的。建议大家收到勒索邮件之后,第一时间上报给公司的网络安全部门,情节严重的可以选择报警。
也可以将勒索邮件备份,查看这些邮件的邮件地址、代理服务器等信息。如果能够将这些邮件的信息进行汇总,那是最好的,可以上交给警察,警察可以定位到黑客的网络IP。
因为比特币相对于现金来说,更容易洗白,不会有人知道谁花了这些钱,如果要的是现金或者是银行转账,那警方可以直接冻结账户,查到开户人,等于说这场交易白干了。
01、 富士康被勒索1800余枚比特币。
说起来富士康我们就能想到苹果,作为苹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其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公司,最近被黑客被入侵并且造勒索1804枚比特币,现在一枚比特币价格大概是在17000左右,1800枚折合下来就是3060万美金,你没看错,这是美金,最后富士康肯定也不会愿意掏这么多钱的,所以富士康也是紧急更新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的损失。
02、 为什么黑客要比特币,不要其他货币?
为什么黑客会要比特币而不是黄金、美金或者其他货币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比特币是很值钱的,一枚比特币17000美金的价格,比起黄金也是不遑多让的,而且这一下子就是勒索1800余枚,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勒索比特币不会容易被查到,这毕竟是一种虚拟货币,官方就算想查也查不了太仔细,但如果用美金或者黄金了,那想一下能不被查出来吗?你银行账户不取钱吗?你黄金不去折现吗?这都会让黑客的行踪被掌握,不安全。
03、当黑客拿到比特币后怎么折现?
比特别折现还是很简单的,因为它是属于虚拟货币的一种,所以他们完全可以在网络上用比特币来进行消费,买各种各样的东西,甚至可以直接去买黄金,没人能查出来,相比直接要黄金要安全许多。
总结: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是越来越快了,很多公司的机密文件也开始黑客盯上当作了交易的筹码,我们对其是完全没有办法的,只能是寄希望于公司的网络系统足够强大,可以挡住黑客的袭击,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