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神圣的,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将自己的亲身体会,社会经验,包括创作时的情绪态度统统融入其中,通过创作技法和艺术语言向观众展现艺术理念,传递作品宗旨。而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往往会联系自身经历,从而在内心产生奇妙的情绪反应,或是共情,或是感叹,或者形成新的艺术解读。对此,洛杉矶青年插画师花不芄就曾表示过: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这也是她长期坚持插画等艺术创作的源动力。
在花不芄看来,艺术创作是面对情绪,面对自己,面对观众的一种述说,它是一种情感体会,并非反刍痛苦。这种行为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坦诚的表达自我。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来自艺术家强大的内心世界。所以她经常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受自身性格、文学、心理学和少女漫画的影响,我的作品多表现心理挣扎、精神健康、潜意识、恋爱等主题,会用软糯的人物、烂漫的色调、和氛围感来表达生命的复杂和坚韧。”
《广场恐惧症》p22
结缘绘画,坚持梦想,天道酬勤
对于梦想的坚持,花不芄有切身体会,她对记者说,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让她走上了专业的插画艺术创作道路,也让她有机会进一步探寻艺术的真谛。
追溯过往,花不芄表示她自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兴趣,加上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性格特征,让她拥有了一种较强的表达欲。但她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作品表达思想,向人们传递情绪。升入初中以后,成为一名职业插画师这一理想,在她胸中就已星火燎原。
大学时代,花不芄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专攻经济学专业,虽然学业量很大,需要占用很多时间,花不芄也一直坚持联系绘画。本科毕业前夕,身边大多数同学、朋友都在申请名校热门专业,或者急着寻求稳定工作,她却因为无法放弃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毅然选择了继续学习插画艺术。并向纽约时装学院插画系提出入学申请,她的作品集以扎实的绘画技法、独特艺术创作理念,成功获得院方青睐,顺利进入该院学习插画专业课程,2021年正式毕业并获得研究生学位。
在美国求学期间,花不芄就开始接受从事插画绘图等艺术创意工作,她的大量艺术作品陆续入选AI-AP、ijugle等具国际影响力的奖项年鉴,积累了不少人气,为她日后在洛杉矶从事插画创作、动画和漫画制作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绘画结缘的花不芄,在长久的努力中,一步一步扎实行走,她相信自己所坚持的梦想,终会天道酬勤!事实也的确如愿以偿,从被名校录取,到刚毕业就在插画大奖上崭露头角,到获得《波士顿环球报》、《大西洋》、《经济学人》、《New York Post》等媒体青睐,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仔细想想,却都是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原本逻辑。
在外人看来,花不芄曾是一个有着不切实际梦想的叛逆少女,如今她却凭借其独具个人风格特色的艺术作品吸引大量观众,成为一个备受主流市场认可的专业插画师,这样的华丽逆袭的确“很酷、很惊艳”。在记者问她为何喜欢艺术,如何坚持创作时,花不芄表示“就是一直对创作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内驱力和使命感。”
用作品表达精神世界,以创意传递艺术哲思
作为一名在洛杉矶从事艺术工作的年轻出插画师,花不芄有着许多代表作品,《广场恐惧症》就是其中之一。整部绘本画面鲜亮清晰,别具一种艺术冲击力,表达了女主人公在灯红酒绿下的状态,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崩溃瞬间,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从女主人公的视角看来,周围人的欢声笑语如同屏障一般被隔绝,只剩下与自我的对话。而在极度的焦虑下,她选择放下“假装合群”的面具,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花不芄告诉记者,《广场恐惧症》与一般的故事逻辑不同,它是以情绪和意象为叙事线索。她想通过展现主人公在公众场合下发作的恐慌心理,表达现代人面对社交与外界压力时的状态。
花不芄这样阐释创作这部绘本的初衷:作品中关于主人公的故事,她故意给读者做了一部分留白,她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世界中的那个小小主人公。而在花不芄向自己内心世界敞开的故事版本中,主人公一定会经历漫长的自我愈疗,然后自然的重拾社交功能,这与最初被迫迎合众人的心态完全不同。她尽可能地将这种感受潜移默化地融入作品,传达给心有灵犀的读者。
《广场恐惧症》p15
起初,花不芄对自己在《广场恐惧症》里用这种“离奇”的表现方法还不是十分自信,当这部作品的节选部分,成功入选AI-AP 2021和ijungle2021年年鉴时,彻底为花不芄在纽约插画界打开了崭新的入口。她迅速收到了大量媒体杂志抛出的插画邀约和委托。同时,她也以独特的风格和对情感的敏锐捕捉和表达,登上了波士顿环球报“books”的大版面,成为当时风云一时的插画艺术界新星。
Stealing back what’s been stolen in ‘Portrait of a Thief’’
花不芄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原始的脆弱感,但有着面临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在另一个作品《Stealing back what’s been stolen in ‘Portrait of a Thief’》里,她通过艺术语言讲述了Li与父母对于“理想化”美国梦冲突的过程,最终获得成长的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一幕,主角离开父母,只留下孤独而的背影向前坚决走去,喊出了众多移民家庭的心声。该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许多移民子女的共鸣,他们在家庭眼中渴望成功,但却追求无条件的自我价值。
《广场恐惧症》p2
美且独特的作品,总是让人对其灵感来源不禁产生好奇。花不芄的创作灵感多数是从自身的经历,阅读,旅游中获得。基于自己的兴趣,阅读大量著作,从中获得知识源泉;她也会基于自己的性格,在旅游时有目的的取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她灵感的源泉。
《广场恐惧症》p23
艺术创作需要体会情感,但并非反刍痛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试图与花不芄探讨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情绪反馈问题,记者说:“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往往被某种强烈的情绪所吸引,为了创作反复的思考和体会使其清晰,即使这种情绪是负面的,也要积累起足够力度的创作内容并将其准确地记录下来……”
随后记者就向花不芄抛出了一个重磅问题:“这种思维会与悲伤的反刍接近吗?即“围绕着悲伤的,与自己当前痛苦和处境有关的反复性消极思维”( Conway ,2000))。会给作者带来负面影响吗?”
花不芄坦然表示:“恰恰相反,我去思考一种情绪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是为了寻找出口。即便暂时没有,当时的那种挣扎和冲撞也已经与生命力相符,把它画下来对我就是很大的慰藉。还有一些情绪是我已经能剖析清楚的,那在体会和思考中我就能以更全面和平衡的视角,使它的画面逐渐清晰。”
在花不芄看来:生命有不同的表象,不是每个人都是快乐且积极的,尽管这是普世期待的样子,但那些迷茫和挣扎的感受都是切实存在的。对于处于深渊中的人,是没有办法让他们直接相信阳光的。她希望给予更多的共情力量,试图击中读者内心的某个层面,让他们体会到被拥抱、被共情的温暖。
《兔子送葬队》
例如自2020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无法避免的是封闭隔离。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的压抑情绪,居家办公的紧张惶恐,巨大的压力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面对相同事物、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而艺术家则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露情绪,因而情绪可谓是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动机,更是艺术创作的关键。因此,花不芄在作品中的情绪,更多的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抒发与克制之间博弈和平衡后的表达。她带着向上而生的态度,向读者透露出她绚烂精神世界的一角。
在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创作中,她对各种细小奇妙感受的表现也越发自然俏皮。不仅将生活中听到的,凉风细雨中,远处山包上告别亲人的民乐幻化成巨大的兔子送葬队;还将疫情期间长期隔离产生的无聊情绪,想象成极地科考人员正在成为南极的脑壳上打洞等。
《在极地的脑》
《纽约雨天》
此外,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花不芄还表明了表示未来还将对继续扩宽和深化扩宽创作题材的想法。她认为,每个人与社会都是深深并联的,但形状又是模糊的。尤其人的社会性、经济周期给个体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环保等话题在生活中与个体是深深关联却形状模糊的,她希望愿意更多在作品中的融合包括环保在内的多样化这些主题,呼吁人们以此宣扬人们更多地更多的关注自身、周围人、周围环境。“但我的创作动机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引子,每个人的情绪切入点会不太一样,我并不介意读者接收到信息的和我设计的不一样”。
花不芄作品得到了广泛关注,也推动了读者们在欣赏她画作的同时努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包罗万象,每一次欣赏都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体验。或许,当花不芄的多张作品被 《Mayday Magazine》配上优美的诗词和文章发表,看到读者们通过她的作品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才是对她长期坚持插画艺术创作的最棒回馈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