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人的大脑和宇宙相比,哪个更复杂?

发布时间:2022-08-18 00:56:16

导论

什么条件下宇宙比大脑简单

把宇宙缩小无穷倍,宇宙比大脑简单?

假如——

1.宇宙是一个最小微粒放大无穷大

2.宇宙是一个原子核

3.宇宙是一个基因突变的片段

4.宇宙是一个DNA分子

5.宇宙是一个染色体链

6.宇宙是一个细胞,宇宙比大脑简单

7.宇宙是一个组织

8.宇宙是一个器官

9.宇宙是一个系统

10.宇宙是一个生命体

11.宇宙生命体生存在哪个宇宙之外的空间里?

二、人类大脑的作用

人类大脑有200万GB:三岁之前的记忆去哪了?

1.失去记忆的原因

可能是这三个原因

地球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在这个宇宙中,已经存在有四十六亿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个地球的环境在不停的变换,也带着这个地球上的生命在不停的进化。

那么我们知道,地球的环境在变换的同时,也经历了非常多次的灾难。而其中最严重的五次,直接导致这个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的灭绝。

而最后一次是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白垩纪时期。这一次灾难让当时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那么之后就没什么大灾难了,我们人类就出现了。

我们人类的出现,可以说是地球上的一大奇迹。因为恐龙活了1.6亿年,都没拥有的高级智慧,我们人类就在短短的300万年里,不仅仅出现了高级智慧,而且还用这个高级智慧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这个地球的主宰者了。可实际上,我们人类在刚出现的时候,智商和普通的猩猩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开始让我们人类有意识的时候,才开始改变一些东西。我们人类才开始有了文明这种东西的。

2.那么这个意识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他是一种我们人类的大脑,对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反映。我们常说,意识决定物质形态,说的就是这个。所以正是有了意识的存在,我们人类对这个宇宙中的万物,才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对有一些东西,才有了好和坏的辨认。而意识的存在,也让我们人类有了记忆。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都记不清自己三岁之前所发生的事情。难道那个时候的我们,是没有意识的吗?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可能有这个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类忘了。因为我们人类的记忆力,并不是永恒的。虽然我们人类的记忆力,要是换算成硬盘容量的话,都有200万GB了。但是随着长大,我们人类就会渐渐的将之前发生的一些事给忘了。但是在那个时期做的一些动作,肌肉会帮助我们记忆下来。

那么第二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意识在那个时候,还不太成熟,我们人类的脑神经还在发育。所以这些记忆都是在原始的感觉上进行的。

那么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跟我们人类的大脑构造有关。在我们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叫海马体的东西。这个就是记忆的主要部件之一,而那个时候,这个东西还没成熟,所以就造成了记忆的缺失。

3.脑内什么地方储存记忆,又是怎样储存的?

这大概是谁都曾经想过而且也希望知道答案的问题.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够完全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连那些每天都在进行脑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至今也还没有找到最终答案.

  涉及人脑的问题难以回答,一点也不奇怪.人类的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细胞又长有成千上万只“手”,而这些“手”彼此牵拉,每秒钟又要进行几十次以上的“交流”.我们的脑就是如此复杂.这倒不是因为这是一个“用脑来理解脑的活动是否可能”的哲学问题,而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科学家没有被困难吓倒.现在已经知道,揭开记忆之谜的钥匙就隐藏在这种“交流”之中.有关的研究工作正在踏踏实实地进行,尤其在分子层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记忆的本质是什么?研究人脑的科学家目前感到困惑的问题又是什么?

4.进入记忆的奇妙世界

  假定就是现在,你刚用过早餐.那么请你想一想,你早餐吃了些什么?那当然记得.早饭吃了豆腐汤、蛋糊烤鱼…….刚吃过早餐就忘记吃了什么的人,肯定是很少的.

  这是人脑的一种非常简单的记忆,无论怎样都能够想起来.对于计算机,这当然不成问题,可是,人脑不过是大量细胞的集合,却具有这样的本事,也实在是不可思议.

  现在你再想一想一个月以前的那次早餐你吃了什么.能够记得的人恐怕一定不多.同样是早餐,刚吃过的记得,一个月前的就忘记了.你想想,是不是很奇怪?如果是计算机,像这样一个月前保存的数据竟然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一般是不会发生的.

  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一个月前的早餐吃了什么不记得,但是,大脑却能够牢牢记住很早以前的事情.例如当小学生时到远处郊游的一些情景,根据当时印象的深浅不同,常常几十年以后还仍然记得.

5.“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同是记忆,其实有许多不同种类.在重视记忆保持时间的场合,则把大致若干小时以后就会忘记的记忆叫做“短期记忆”,把超过若干小时仍然能够记住的记忆叫做“长期记忆”.拿刚才提到的例子来说,记住早餐吃过什么的记忆是“短期记忆”,记住当小学生时郊游情景的记忆是“长期记忆”.当然,不同的研究者,这种分类有时也会不同.在传统的记忆分类中,所谓“短期记忆”,例如,是指进行心算时在头脑中暂时记住,过若干秒钟就会忘记的那种记忆.

  有趣的是,像早餐吃过什么这一类事情,也并不是总是短期记忆,不一定会忘得一干二净.例如偶尔也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月前在进早餐时曾经不小心打翻过汤碗,那么,一个月以后的现在,你也许还记得打翻汤碗那件事,甚至还记得那次早餐吃了什么.这就是说,这种印象很深的记忆,由短期记忆变成了长期记忆.

  现代的脑科学对于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在记忆机制上的差别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记忆、对知识的记忆、对身体动作的记忆等,分别具有不同的记忆机制

  记忆不仅可以按照保持时间的长短加以分类,而且也可以根据记忆的内容进行分类.回想起早餐吃过什么和儿童时期的郊游,都是对个人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叫做“情景记忆”.

  记住一切知识的记忆,则是另一种记忆.比如别人问“地球是圆的吗?”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是的”.然而,真正有幸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亲眼目睹地球的形状,具有那种经验的人,其实只有极少数宇航员.我们一般人关于地球为圆形的知识,其实是通过读书或看图,甚至是听别人讲过以后而记住的.对于这种记忆的知识,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记住的,我们通常是不会知道的.这种记忆被分类为“意义记忆”.

  学会骑自行车之类,这是对身体动作的记忆.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练习才记住骑自行车的动作的.那以后即使多年不骑,脑中仍然会记得骑自行车的方法.这叫做“过程记忆”.

  还有一种记忆,叫做“促发记忆”.为了说明什么是促发记忆,请先阅读下面这一小段文字:

  “所谓黑洞,是连光也无法从中逃逸的一种引力极其强大的天体.据认为,恒星在其生命终结时发生超新星爆发,其后就变为一个黑洞.黑洞本来不过是一种理论推测,但是,有关研究工作进行到现在,相信在现实中真的存在着黑孔的研究者已经越来越多.”

  你注意到什么没有?上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写的不是“黑洞”,而是“黑孔”.我们不知有多少次听到过“黑洞”这个词语,耳熟能详,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它记在脑里,即使读到的是“黑孔”,我们仍然想到的是“黑洞”.这种认定,就是促发.

  此外,根据记忆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还可以分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脑内的记忆是否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则分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以上这些不同种类的记忆形式,据研究认为,每一种记忆都有各自不同的记忆机制.然而,不论哪一种记忆,其物质基础都是脑内的神经细胞“神经元”.从下页开始,我们就以神经元为中心来揭示记忆的本质.

三、大脑的结构

1.大脑结构功能分区

人的大脑是由许多部份组成的,每一部份都有他自己的特定功能:把声音转成语言、处理颜色、表达恐惧、辨识面孔、区辨鱼和水的不同等.但是各部份不是静态的组合,每一个脑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断在改变,并对环境非常敏感.脑的各个模组会户相协助、户相作用,它们的功能并不是僵化、固定的,有的时候某部份会越厨代庖,接替另一部份的工作,有时则因环境或基因的因素而完全失去功能.大脑活动受到电流和化学物质所控制,甚至可能受到会扭曲时间的量子效应所影响.

整个大脑是音动态的系统而组成一个整体,这个系统可以同时做一百万件的事.大脑很可能太复杂而使它永远不脑能了解自己,然而它从来没有停止做这样的尝试 .

2.大脑的结构:

假如你将大脑的某一个区放大来看,你会看到绵密的神经网路.大部份是结构比较简单的胶质细胞,主要的功能是支撑大脑的架构,将整个构造黏在一起成为整体.也有人认为,胶质细胞也参与放大或调整电流活动.不过,这个看法到目前为止,尚未被证实.

真正创造大脑活动的细胞是神经元,它们只占大脑细胞总数的十分之一.神经元可以传送电流,细长的神经元可以一直通达身体躯干,星形的神经元往四面八方传送讯息,更有的神经元有浓密的分枝丛生在一起,活像长的太茂盛的鹿角.每一个神经元可以跟大约一万个邻居相连接,彼此以分支相连.神经元的分支有2种:「轴突」将讯息从细胞核往外传送,而「树状突」则用来接受传入神经元的讯息.

假如你更进一部观察,你会注意到,每一个轴突及树状突交接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间隙,这个小间隙叫做「突触」.为了要让电流通过这个空隙,轴突必须分泌化学物质,叫做「神经传导物质」;当神经元准备发射讯息时,神经传导物质释放到突触中,这些化学物质再启动附近的神经细胞发射讯息,这样的连环效应就会引发几百万个彼此连接的细胞进行同步活动.

神经元和分子之间的这些活动,建构了我们心智的基楚,而如果能控制这些活动,对生理性的精神治疗会很有效.举例来说,抗忧郁症的药物作用在神经传导物质上,主要是强化血清张素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出很多新的药物,可以帮助老人失智症、巴金森症及中风的病人.有些科学家认为,意识的密秘就在於此,或甚至在更基本的量子历程上,即脑细胞内最微小的深层活动.

人类的大脑像个椰子那麼大,形状像核桃,颜色像生猪乾,摸的触感则像是冷藏的牛油.大脑有两个半球,外层是很薄的有皱纹的灰色组织,叫作大脑皮质.每一个凹下去的沟叫做脑沟,凸起来的部份则叫做脑回.每一个人的大脑表层都有一点不同,但是主要的皱褶是每个人都有的就像每个人都有人中及眼角的鱼尾纹一样,但是略有差异,可以拿来当作辩识的标的物.在整个脑部的最后面是小脑,远古时后,小脑是我们哺乳类祖先脑部的主要部份,但现在它的地位已被更大的大脑所取代了!

每一半的大脑都可以分成四区,最后面是枕叶,在下面侧边是颞叶,上面是顶叶,前面是额叶.每一个脑叶都有它自己特殊的专才,枕叶几乎全属视觉处理区,顶叶掌管动作、方向、计算和物体辨认等功能的处理,颞叶跟声音、语言理解有关,也与记忆的某些层面有关.额叶是所有大脑功能的总汇合:思考、概念的形成、计划的执行,另外也在有意识的情绪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假如你把大脑从中间剖开,使两个脑半球分离,你会看到皮质下有复杂的模组聚集物,有的聚成一团,有的是管状,还有的形成腔室.有些大小和形状类似果仁、葡萄和昆虫,但是大多数是你从来没有看过的形状.每一个模组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它们彼此之间都有错纵复杂的神经网路联结.大部份的模组是灰色的,因为神经元的细胞体是灰色的.连接模组的神经束颜色比较淡,因为神经外面包有白色的物质,叫作髓鞘.髓鞘的作用是绝缘,使电流可以快速的沿著髓鞘流动.

在大脑里,除了中央底部的松果体外,每一种模组在两个脑半球都各有一个,将脑半球切开,看起来最显著的就是一弯白色的纤维束,叫做胼脂体,它做为一个桥梁,将两个脑半球连结起来,不断的将讯息往返运送,所以绝大部份的情形下,大脑是一个整体.在胼脂体底下的模组叫做边缘系统,这个区域在演化上比皮质古老,有叫做哺乳类的脑,因为它最早在哺乳类身上出现.这一部份的脑负责浅意识运作,但是它对我们的经验有重大的影响,因为它意识皮质间有密切的连结,不断把讯息往上方的皮质输送.

情绪是最基本的大脑反应,它是由边缘系统产生,而边缘系统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例如视丘是个中继站,将送进来的讯息转送到大脑各个区域去处理.视丘的下面是下视丘,它与脑下垂体一起,不断调整我们的身体以适应外面环境的变迁.海马回主要负责储存长期记忆.杏仁核位於海马回的前面,是用来产生恐惧的地方.

再往下走,会到达脑干.这是整个脑中最古老的部份,它大约在五亿年前演化出来,它跟现代爬虫类很类似,所以脑干又叫做爬虫类脑.身体各部份的神经,将讯息经由脊椎送往大脑,脑干正是这些讯息入脑的门户,它掌管我们的呼吸、心跳及血压.

透过解剖,人的大脑显示出它自己的演化历史.人从水里而来,鱼类发展出一根管子,把神经从身体远端带回中央控制点.刚开始只是脊椎终端突起一点,然后神经把它们自己分类成各有特殊性质的模组,有些对分子敏感,形成我们今天的嗅脑;有些对光敏感,形成眼睛.这些全都连接到控制运动的一团神经,也就是小脑.这些部份聚集在一起形成脑干,又称爬虫类的脑,纯粹是机械性的、无意识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部份仍然没有变,并形成后来发展出来三层系统的最下面一层.

在这层系统之上,更多的模组逐渐发展出来,视丘使得视觉、听觉和嗅觉可以意起使用;杏仁核和海马回创造出一个粗略的记忆系统,下视丘使得有机体能对更多的刺激产生反应.这就是哺乳类的脑,也称为边缘系统,情绪便在这里产生,但不是从这里感受到,因为它不是有意识的.

在哺乳类演化的时后,感觉模组触发了薄薄一层的细胞基质的发展,它的基层形式使得许多神经可以彼此连接起来,但是大小只增加一点点.这一薄层就形成了皮质,由此,意识就出现了.在哺乳类演化成人的时后,皮质变的越来越大,将小脑推挤到现在的位置上.三百万年前的南方猿人有个十分像人类的脑,但是只有现在人类的三分之一大,一百五十万年前,类人猿的脑突然长大,如此突然使壳被往前推而鼓了出来,造成高而平的前额及圆形的头顶,使我们与其他的灵长类不一样,这个扩张最大的区域,与思考、计划、组织和沟通的能力有关.

语言最可能是从人猿跳到人类时发展出来的,使我们的祖先有东西可以思考,因此便需要有新的脑组织,脑的额叶因此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产生一片很大面积的灰质,这就是新皮质.这个戏剧化的暴增发生在头的最前面,现在叫做前额叶,它的发展将前额更往外推,胪顶变成圆拱形,造就了我们今天头胪的形状.

四、宇宙的结构

1.单重宇宙结构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的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为了有一个更清楚的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组成和结构吧。宇宙中的天体绚丽多彩,表现出了极高的层次性。

(1) 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太阳系一共有九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除了大行星以外,还有60多颗卫星、为数众多的小行星、难以计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他们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的较多的天体。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茫茫宇宙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2) 恒星和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就是象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我们银河系内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恒星常常爱好''群居'',有许多是''成双成对''地紧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着,这称为双星。还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银河系里就发现1000多个这样的星团。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一些亮度会发生变化的星-变星。它们有的变化很有规律,有的没有什么规律。现在已发现了2万多颗变星。有时侯天空中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我们称它们为新星。还有一种亮度增加得更厉害的恒星,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这就是超新星。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云雾似的天体,称为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

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天体。

(3)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此外重要的是,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设想有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处于500kpc的距离上(银河自身大小为30kpc)。其表观亮度与2pc远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是一样的。因此对天穹上的某个光点,只有测定它的距离,才能区分它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还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星系。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星系的质量差别很大。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011M⊙(太阳质量单位)。在明亮的星系中,这是典型的大小。质量很小的星系太暗,不易看到。小星系的质量可低达106M⊙。星系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千秒差距。若对视星等在23等以内的星系作统计,星系总数在109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象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

(4) 星系团

当我们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宇宙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介质'',而恒星只是星系内部细致结构的表现。这样,为了了解宇宙结构,需关心星系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星系的空间分布不是无规的,它也有成团现象。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叫星系团。大约只有10%星系属于这种大星系团。大部分星系只结成十几、几十或上百个成员的小团。可以肯定的是,星系团代表了宇宙结构中比星系更大的一个新层次。这层次的尺度大小为百万秒差距,平均质量是星系平均质量的100倍。

(5) 大尺度结构

今天人们把10Mpc以上的结构称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大小是104Mpc)。至今大尺度上的观测事实远不是十分明确的。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呈泡沫状。即有许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区,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这一层次的结构叫超星系团。它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兆秒差距。

从演化理论来考虑,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应不再有结构存在。这是否符合事实,以及这尺度多大,都是十分重要,并需要有大尺度观测来回答的问题。现今对宇宙在50Mpc以上是否还有显著的结构现象存在,正是人们热烈争论中的焦点。

总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单元,那么星系的分布状况就是宇宙结构的表现。现在看来,直至50Mpc的尺度为止,星系的分布呈现有层次的结构。这就是我们对宇宙面貌的基本认识。

2.多重宇宙结构

多重宇宙的概念已经让人有点眩晕,但科学家发现,除了我们常说的那一种平行宇宙,还有另外三种平行宇宙,而且每一种都比之前的更抽象离奇。

当你阅读此文时,也有同一个你在做同样的事情,你相信吗?

这样的观点有些不可思议,但我们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观点,因为它得到了天文学观测数据的有力支持。

现在,我们知道,在距离10的10的28次方米的星系里,住着另一个你,虽然距离很远,但“另一个你”的确真实存在。实际上,在无限大的空间中,尽管概率接近无限小,也必然发生,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传说中的四层多重宇宙吧。

第一层多重宇宙:我们的宇宙视界之外。

包含众多“另一个你”的平行宇宙可能共同构成了第一层多重宇宙。这也是争议最小的一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更遥远的地方发射的光将到达地球,尽管可能在见到“另一个你”之前,你的生命早就完结,但你的子孙后代是可以用足够大的望远镜看到的。

生活在第一层宇宙的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物理学定律,只是初始条件不同。根绝宇宙学家的推算,在距离地球很远的地方,应该有一个半径为100光年的球形区域和地球所处的球形区域完全相同,因此我们经历的一切,那边也是完全一样。

第二层多重宇宙:暴胀形成的泡泡

如果你想象一个由无穷多的第一层多重宇宙的集合,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空维度和物理常数。从目前流行的暴胀理论我们推算出,存在无数第一层多重宇宙共同构成的第二层次的宇宙。

暴胀理论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我们的宇宙为何如此之大,有为何如此均匀,目前已知的所有证据都支持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整个空间都在膨胀,当某个区域停止膨胀时,就会形成一个个泡泡,这样的泡泡会出现无限多个,也就是第一层宇宙的胚胎。在无限大的空间中,充满了由驱动暴胀的能量场激发的物质。

但我们即使以光速前进,也无法达到这些泡泡。因为我们的泡泡和我们临近的泡泡还在告诉膨胀,而膨胀的速度超过了我们穿越时空的极限速度。

目前,物理学界流行的观点是:时空的维度,基本粒子的特性和物理常数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变化而来的。

我们也通过自然力的强度和可观测的时空维度的数目性质对第二层平行宇宙做了证明。

第三层:量子多重世界

这一层次的宇宙可能就在你身边。这种概念得益于一个广为人知的量子力学多世界诠释。这种理论认为,随机的量子过程会让宇宙分裂成多重宇宙,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结果。当你阅读到这里,你可以选择继续阅读,也可以选择返回阅读其他文章,这是两种完全不可能重复的过程。但在量子力学中,实际上所有可能的过程都实际发生了,只是其他过程发生在和你平行的宇宙中。这一点似乎又很莫名其妙,但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比如光的干涉和量子计算)等等感受到了。

从专业性而言,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用波函数来表达。每当有人观察,波函数就会“坍缩”成某个确定的经典结果,也就是在我们这个宇宙发生的结果。

一个量子宇宙会随时间分裂成多重宇宙,所有的平行宇宙,包含了所有可能事件的不同发展方式。

第四重:数学结构。

这一点过于深奥,这里就不再讲解,但可以提一句重点:数学可以完美地描述宇宙,因为宇宙本质就是数学的。

五、宇宙的功能和大脑的功能之联想

1.宇宙的一部分结构与人的大脑很有相似吻合之处。

人的大脑中有一种被称之为“网状系统”的结构,分布着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神经元,是管控人这台复杂“生物机器”整体协调运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人感触认知这个庞然宏观世界的信息传导媒介,更是人的“意识”加工厂。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整体结构似乎也是以“网状系统”构建起来的。

宇宙的网状结构,从“普朗克”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宇宙全景图中可以分辨得出。宇宙全景图主要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绘制出来。天文学家分析,宇宙的网状结构,很可能就是宇宙的整体构造框架,是承载宇宙整体能量的载体,也是宇宙能量整体流动循环的管道。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宇宙中的每个天体,都分布在宇宙能量网格线的交汇点处。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的天体——无论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无不通过“宇宙能量网格线”与其它天体彼此相连。由此可知,宇宙中所有的天体——无论大或小——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连系线即为宇宙能量网格线。

2.人的大脑具有“意识”功能,能通过有意识或潜意识,对身体的整体功能进行协调,从而保证人体这台智能机器正常有规律地运转。

而宇宙,又何尝不是呢?

抬头仰望星空,繁星满天,似乎毫无规律可循;用太空望远镜扫视苍穹,星系凌乱散布,仿佛互不关联。而这都只不过是我们局限的视界所看到的表象而已。实则,每个星体的位置,宇宙中每个星系的运作,无不遵循着有规律的章法。

试想,如果太阳系一颗行星的运行轨道,被通过某种外力作用而使其稍微偏离或靠近太阳一点的话,结果会怎样呢?有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可能直接导致整个太阳系的销毁,还会波及影响到最近的恒星系。

由此可见,宇宙中天体的分布排列,必须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才能正常安稳地运转。

但有的时候,宇宙中的天体也会因某种外因而违触规则,偏离自己的运行轨道,这样情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这时候,宇宙就会发挥类似人脑网状系统的功能——进行自动的自我调节修复,从而在最快的时间内让自己恢复到整体的协调状态。仿佛有意识而为之般。

尤其,科学家通过计算机建模进行宇宙演变模拟发现,无论赋予宇宙怎么的演变初始值,设置怎样的演变条件参数,宇宙在演变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不寻常事件,而导致的宇宙一时紊乱,最终都会被恢复还原为宇宙原先正常的状态。

这令天文研究者不由自主地思索到:难道宇宙真的有自我意识?

是宇宙的自我意识在主导着宇宙内的一切发展变化?

研究者思索分析:如果宇宙真的有自己的意识,必然比人脑意识强大不知多少亿兆兆倍。根据量子力学里的最新理论观点(由几个著名量子实验呈现的怪异现象得出的推论,“水木长龙”量子文章多有提及详解),观察者的意识作用,可能才是宇宙万物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关键。那么,我们进一步可以思考:是否宇宙就是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宇宙的意识在控制着宇宙内部的一切?

如果以上分析推理正确,那么,不难推测:我们很可能活在宇宙成千上万亿个意识中的某一个里,也就说说宇宙意识创造出来的其中一个意愿或梦境里。这也就证明了为什么有研究者推测说“宇宙是幻象的呈现,现实不是真实的存在”。

六、联想和想象宇宙之大脑的功能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想象的:

宇宙怎么传递信息?

宇宙怎么思考、想象?

宇宙怎么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

宇宙大脑怎样指挥宇宙运动?

宇宙怎么消化食物——物质?

宇宙怎么呼吸?

宇宙怎么繁殖后代?

宇宙怎么排除废物?

宇宙怎么调节暗物质、反物质和睦相处?

宇宙怎么运输营养?

………………………………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科幻接力的支持。你还有什么联想和想象,一起共享!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宇宙比人脑复杂。

小时候夏夜常常睡在屋顶上,望着星空,无限向往,可想想以光年作为计量单位的距离,内心又无限绝望!我知道这一生哪怕再让我转世一百次,我也不相信自己解得开宇宙的秘密。

小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我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一直想弄明白大脑究竟是怎么思维的,我大概花了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大脑的意识之迷。其实大脑非常简单,是“大道至简”的那种简单。

随便找一段文字,定住自己的眼睛,不要晃动,保持静止三秒钟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眼睛最多只能看清相邻的两个字。我管这个叫“两字实验”,想验证的是我猜的大脑“两像机制”,我猜这个“两像机制”是大脑运行的基本单元。

有兴趣的话可以验证一下,如果你觉得这个“两像机制”多少有点靠谱的话,那么我说的“大脑简单”多少总有点可能吧。

然而,虽然大脑原本很简单,但要发现这个秘密几乎不可能,因为实在匪夷所思,是那种摆在面前人们都不会相信的匪夷所思。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