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口到飞机发动机,从材料制造到汽车、采暖设备,在各国都在寻求绿色低碳转型的当下,氢能依旧是进博会现场的“宠儿”。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博览会的六大展区中,有多个展区成为了氢能企业的主要展览领域,第一财经走访了部分企业发现,氢能新产品、新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场景在本届进博会不断涌现。进博会现场,汽车产业链中各企业都在展示氢能科技硬实力;在技术装备展区,相关企业带来了从燃料电池、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在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不少企业已在探索在液氢、加氢站等方面与中国市场的合作机会。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刘玮在第五届进博会“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全球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国家氢能站立和氢能规划,在中国,氢能顶层设计也在逐级展开。“2020年至今,我国发布了国家级氢能专项政策3项,涉氢政策40多项。在省级层面,目前氢能相关政策已经突破200项,省级氢能规划覆盖过半。”他说。
多场景氢能运用
在本届进博会上,GE全球副总裁、GE中国总裁、GE航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向伟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GE目前也在探索氢示范项目,“我们希望未来的发动机不仅可以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也能够燃氢。当然前提是制氢成本需要实现大幅度降低,以及解决如何在飞机有限的面积内进行氢储存,同时保证其安全性”。
在德国新格拉斯科技集团的展台上,中国公司项目服务总监魏恒秦对第一财经介绍说,真空溅射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涂层要求。该公司的真空溅射设备,此前大量用于半导体、光伏等行业,已在全球销售超过8500台。“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将其用于燃料电池和绿氢电解槽,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我们也希望就此打开中国氢能市场。”魏恒秦说,这几天来沟通交流的人很多。
工业气体供应商空气产品公司今年在展台上推出了“氢基低碳和零碳解决方案”。以全套沙盘模型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在空分、气化、碳捕集利用与永久封存、氢能及液氢等方面的技术,以及为配合中国市场减碳需求,对这些技术进行创新性组合后推出的解决方案。
此外,也有港口开始布局氢能运用。汉堡港营销协会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特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德国经济部于今年8月批准提前实施后,汉堡天然气供应商Gasnetz Hamburg将从2023年开始扩大汉堡氢气工业网络(HH-WIN),这将使正在建设中的“汉堡绿色氢能中心”从2026年开始为大型工业提供能源,“这个网络将从原来的40公里扩大到60公里,并且已经计划连接汉堡港的12个氢能项目”。
霍尼韦尔则在本届进博会上发布了氢能工业与应用相关的白皮书,介绍在蓝氢和绿氢制取过程中的前沿技术。
中国氢能产业链迅猛发展
氢能相关技术和产品在进博会上的曝光率大增,背后正是中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庞大市场孕育的无限潜力。
刘玮此前在论坛上介绍道,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中国氢能产业链技术快速突破,关键环节技术自主化加快提升。中国氢能联盟和中国工程院专门就55项氢能细分技术做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有2项处于领跑位置、并跑19项、跟跑34项。中国氢能产业链多数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平均跟国际水平相差的距离大概是3~5年。”刘玮说。
与此同时,通过“首台套”机制,我国也在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快速提升。比如35兆帕快速加氢机、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设备、PEM燃料电池供能装备等。
刘玮表示,目前我国低碳氢能供应体系化加快构建,氢能示范应用多元化也在加快推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加氢站也已经达到290座以上”。
据第一财经了解,目前空气产品公司正在浙江嘉兴海盐建设国内首个世界级商用液氢工厂,预计明年投产。根据规划,该工厂一期项目每天产出30吨氢气,可服务30座加氢站。
当前,在中国,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示范城市群正式启航。据刘玮介绍,随着五大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的示范应用,中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0000辆,规模居全球前列。
而在工业领域,我国也在积极开展可再生氢替代试点示范,能源和建筑领域终端多能互补的多场景试点示范。
在氢基化工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等万吨级可再生氢示范落地。在氢冶金方面,广东湛江、河北张家口龙头企业也在积极示范。目前累计建设运营燃料电池发电与热电联产项目22个,总规模5.374千瓦。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