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德国总理朔尔茨的中东之旅为德国民众和企业锁定了一批在短期内可以救急的液化天然气(LNG),然而“LNG巨头”卡塔尔面对大单最终没有松口。
在朔尔茨访问卡塔尔之前,双方谈判一直在进行之中,不过,最终两国仍仅表示,两国能源公司正在探寻在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从去年12月开始,德国开始就天然气供气问题与海湾国家谈判,随后俄乌冲突爆发,德国对俄气之外天然气需求猛增,但目前德国得到的天然气总量远不及此前俄罗斯的供应量。
此次阿联酋与德国在25日达成能源供应协议,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今年将向德国“专供”一批LNG,数量为13.7万立方米,能量相当于137万千瓦时。根据德国媒体测算,这还不及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2月1日一天的输送量。
与此同时,面临能源危机的德国企业有些撑不住了,在发现能源价格飙升导致可能有天然气也买不起的局面后,重新将产能分配到德国之外的迹象开始出现。
基础设施不足
当地时间24日起,朔尔茨开始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三国进行访问,然而此次寻求能源供应的结果并不理想。
除了前文所提到了首批LNG之外,德国与阿联酋签署的协议仅为“备忘录”级别,且没有提到未来“专供”德国LNG的具体数量。不过这部分的原因也在于德国接受LNG的终端规模不足。
根据研究公司Enerdata的数据,德国规划中的两个新浮式LNG接收站最终每年将能够接收多达125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相当于该国2021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3%左右,但目前这两个新浮式LNG接收站还没有建好。
实际上,由于以往欧洲有充足的俄罗斯天然气,运输相对昂贵的LNG并不是欧洲的首选。投资咨询公司BCA Research全球策略师贝瑞钦(Peter Berezi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将不得不寻找每年近7万立方米的俄气替代者。而这将推动欧盟进入世界最大的LNG进口市场行列。
贝瑞钦说,为了在未来3~5年内接收LNG,欧盟各国还将需要开始规划和开发LNG进口基础设施。“一条连接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地区的新天然气管道应该会在明年春天投入使用。德国正在建造两个浮动的液化天然气终端。”他称。
根据美国能源署的介绍,截至今年6月,欧洲有14个国家拥有LNG进口设施。但这些设施的利用率因地区而异。欧洲天然气管网的北部和南部并没有完全整合。南欧的LNG进口设施主要服务于当地和区域市场。
卡塔尔为何不松口
此次朔尔茨的中东之行,访问卡塔尔是重头戏,毕竟比起阿联酋,卡塔尔是真正的LNG巨头。
外媒报道显示,2026年,阿联酋LNG产量将达到年1200万吨,而卡塔尔在2027年北部气田扩能实现后,LNG总产能可能达到1.26亿吨/年。
科威特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卡塔尔在完成相关设备季节性维护后,2022年4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出口量创5年来新高。
相较于去年同期出口58亿美元,今年卡塔尔LNG4月大幅增长至119亿美元。2021年,卡塔尔占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份额的21%,最大的出口目的国是中国,其次是印度和日本。
贝瑞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卡塔尔流向欧洲的LNG份额实际上已经下降。卡塔尔大约80%的LNG是根据长期合同卖给亚洲买家的,这些合同不容易调整。而且,即使这些合同能够被改写,这也只能给欧洲带来有限的好处。例如,德国就没有接受LNG进口的终端。”
而正如他所言,此次朔尔茨在卡塔尔几乎是“空手而归”。卡塔尔能源部仅表示,与德国莱茵集团(RWE)等企业的长期LNG合同谈判仍在进行之中。
究其原因,据外媒报道,首先,德国方面不愿签订20年的长期合同,且希望LNG价格与荷兰基准天然气价格挂钩,而不是与石油挂钩;其次,卡塔尔要求德国不得在欧盟内部转手LNG,这点恐遭到欧盟反对。
卡塔尔的上述要求同德国退出化石燃料的发展目标存在冲突。不过,最新报道显示,一位消息人士称,德方可能会同意为期15年的长约合同。
贝瑞钦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投资者和能源供应公司需要政策上的稳定,因此欧盟政府将被迫允许企业和成员国与LNG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这种合同的时间跨度通常会超过20年。
可能有气也买不起
除了怕缺气之外,现在的德国企业又发现了新问题:可能有天然气也买不起。
“这与停工无关。这是定价,也是成本。”大众汽车公司卡车制造部门Traton SE首席执行官莱文(Christian Levin)表示。
目前,欧洲为天然气支付的费用是美国的七倍,这导致欧洲大陆工业竞争力的急剧下降,还可能对其经济造成持久损害。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常年拥有的贸易顺差已减少,进口能源成本的飙升抵消了高价值的汽车和机械出口额。近期出炉的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月,德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了45.8%,创下1949年开始进行该统计以来的最高同比增幅。能源价格高企依旧是PPI高涨的主要原因。
除了能源价格之外,中间商品、资本货物、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情况:中间商品价格上涨了17.5%,资本货物价格上涨7.8%,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0.9%,非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6.9%。
塑料制造商科思创(Covestro AG)席执行官斯塔乐漫(Markus Steilemann)表示,如果危机持续,该企业将不会在欧洲进行增长投资,而是将目光投向亚洲,在亚洲该公司可以用比在德国和欧洲现货市场便宜20倍的价格获得能源。
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公司也在上周警告称,如果能源价格不下降,可能会将生产重新分配到德国和东欧之外。
科思创预计其燃料费用将在2022年达到22亿欧元,这几乎是2020年成本的四倍。“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能源密集型的德国工业不再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思创发言人表示,“对于许多化学品而言,从美国或中国进口已经比在德国生产便宜。”
一些制造商正在试图从使用天然气转向石油或煤炭,以保持设施运转,但对于另一些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如金属、纸张和陶瓷等行业而言,这已经变得不可行。
“这些负担正在对我们经济的工业核心造成持久的损害。”代表能源密集型公司的VIK协会董事总经理塞弗特 (Christian Seyfert) 说,“我们紧急建议政界人士采取果断行动,以免德国和欧洲作为商业中心在国际上完全落后。”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