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上海: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

发布时间:2022-09-23 23:44:56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今天(9月20日)下午,上海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围绕“矢志攀登科技高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了十年来上海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情况和成效。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胡金波,市科技工作党委委员、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科技创新工作,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上海科技创新十年奋斗历程,是一段“创新、改革、开放”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这是创新的十年: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2021年,上海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2022年,软X射线装置实现国际上波长最短的回声型自由电子激光。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迈出坚实步伐,一批在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进入首批重组序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加快发展,先后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试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发展不断加速,打造了一批头部企业牵头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有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批行业领域的未来科技龙头企业加快成长,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4万亿元。

面向经济主战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聚力三大先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支持建设“超越摩尔”八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和硅光子中试研发线,成套工艺、装备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和工艺器件领域的开放创新平台,先进射频、毫米波等技术取得一批创新成果。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实力持续提升。十年来,研制了CAR-T细胞治疗产品等16个I类创新药;其中,2021年8个,全国占比约1/4。全身5T磁共振设备等1802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中,有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布局与应用加快实施。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涌现一批自主智能、自主通用、认知融合、鲁棒可信等方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国际首条“5G 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线路等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重大场景。支撑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研发完成面向web3.0技术的互联网操作系统(Conflux OS),由上海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试验卫星“祝融号”成功发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思源号”实现8072米最大下潜,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及整车项目涌现一批自主研发成果,数字孪生、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有效惠及民生福祉。布局实施糖类药物、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等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开展质子重离子医疗装备研发,打造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成功研制亚洲首台11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全国率先启动低碳科技攻关布局,发起成立上海碳中和创新联盟,编制《上海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推动绿色技术银行建设。

这是改革的十年:上海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形成以“科创22条”为总领、科改“25条”为主线、科创中心建设条例为基本保障、各重点领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政策体系

锚定一个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改革:2015年,市委市政府发布“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这一体制改革总目标。

围绕一条发展主线,谋划了一批重大改革举措。2019年,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上海发布实施科改“25条”,对事关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谋划和科学布局。

出台一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2017年,《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颁布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予以固化、升级。围绕“科创22条”,上海陆续出台了人才改革、国企创新、科技金融、财政支持、成果转移转化等多项配套政策。为细化落实科改“25条”,在扩大科研类事业单位自主权、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10余件。

探索了一批重大改革试点。落实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两批36项创新改革举措中,有1/4是“上海经验”。经费“包干制”、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等一批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正加快推广固化。

这是开放的十年:上海科技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方面,上海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力不断增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汇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300余家。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15个,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共享率超90%。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311家增长到2021年的2万多家;集聚了516家外资研发中心,5个国际科技组织在沪设立代表处,上海正日益成为全球极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与投资热土之一。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证外籍人才数量约占全国的1/3,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占全国的1/4,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另一方面,上海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国际科研合作与联合研究日益活跃,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等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加快酝酿实施,涌现了国际最大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数据库等一批重大成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累计与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累计在23个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技术转移与孵化服务平台14个。打造了一批国际创新交流的“大舞台”,浦江创新论坛历经15年发展,累计吸引近60个国家和地区共20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论坛,线上线下观众超过2.3亿人次,有效促进技术、人才、项目、机构等方面的合作。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面向全球创设国际科技奖项,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正加快构建以上海为基点、覆盖长三角、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网络。

立足新发展阶段,上海将继续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精神和对上海科技工作的要求,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